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523A331一心一境,道法自然——读《内经选读》有感

(2016-10-18 14:29:42)
标签:

悦读中医

分类: 悦读中医
Y523A331一心一境,道法自然——读《内经选读》有感

一心一境,道法自然——读《内经选读》有感

作者:朱茜如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文章编号:Y523A331

境由心生,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

“十三五”时期,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精神因素是现代疾病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医学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内经有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情绪会影响人体气机的运行;“尝贵后贱,名曰脱营”,生活的落差影响人的情志而变生他病;“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界环境改变对人的情绪和健康颇具影响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心境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古人的智慧常读常新,《内经可谓是一本养生全书值得推广,供人品读。古文细细读来唇齿留香韵味深长,字里行间的智慧亦是绕梁三日回味不绝。

一、宁静致远——养生之要

《内经的清静观可谓是提纲挈领《素问·痹论》指出则神藏,动则消亡,《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到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道“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众所周知,人体的阳气十分重要,而阳气本为人体之火,若不得阴气之静反而伤人形体。所以保持清静,健康养生的要法

那么如何清静?“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古有抱朴守静的老庄门派,淡泊名利的魏晋名士,田园牧歌的东篱居士…现代人虽无需归隐山林,但追求清静是养生的一大要点。学习工作之余不妨下心来,可以暂时远离纷扰繁杂山间水畔,体验宁心安神的返璞归真之,也可以沉浸在琴棋书画中远离烦恼,感受心平气和的陶冶情操之乐。曾看过一则新闻,某集团老总辛苦工作数十年攒下亿万家产,却壮年得病而死,不久后妻子和司机结了婚。司机发表过一句经典的感叹,本以为那么多年来是我在为他打工,没想到是他在为我打工。当今社会,健康才是无形的财富,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应适当舒缓精神、节制欲望才能百岁而不衰

二、调畅情志——养生之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就对情志致病有了独到的认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喜怒伤气”,情志过度会损伤五脏气机《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则气缓悲则气消”,气机损伤表现各不相同灵枢·本神又对七情致病的虚实两端作阐释如心气虚则悲,实笑不休”。大量笔墨阐述情志,后世也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医情志观。现代医学认为,成人所患疾病50%-80%起于精神创伤与情志相关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七情太过首先伤心,导致脏腑功能的紊乱各种急慢性的发展也可导致情志的变化从而相互影响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生境遇的改变也会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引起疾病,小至皮毛大至全身。反之,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那么如何调心?正如叶天士所说郁证全在患者能移情易,情志病的治疗旨在让人妥善发泄其不良情绪内经不仅有情志胜复的疗法按照五行胜复关系来相互克制,“怒胜恐,恐胜喜…”还强调了通过心理暗示语言调节来化解消极情绪的重要性,之以其败,语以其善开之以其所苦。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过激情绪,只要通晓情志胜复的医理,就可以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医生在诊病时也要重视调畅情志,才能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三、顺应四气——养生之道

《内经运气可谓是博大精深。生命是天地阴阳之气相感应的结果,是自然界能量变化规律体现。《素问·四气凋神大论》中不仅阐释了四时的养生要点,还分析了逆四时之气所造成的后果,最后总结了春夏秋冬养阴”,说明了四时变化对人体有着重要影响;《灵枢·本神说道“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也是强调与四时变化相协调才能健康。一年四季中,能把握生长收藏,调摄肝木、心火、肺金、水之气,中央脾土自然有所依托所以顺应四气对健康养生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顺应由四气凋神大论衍生出的24节气养生法颇有价值春三月应早卧早起,保持生发之气。春为用事,风邪常与它邪相为病,养生应注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饮食上少食酸冷,多甘平,以养脾气。夏三应早卧晚,保持养之气心火用事,暑多夹湿易伤阳气,养生应注意避暑通风,防止“壮火饮食上忌辛燥油腻,清补苦味为宜。秋三月应早卧早起,保持收敛之气。秋为用事,燥邪犯肺易伤津液养生应注意清燥润肺顾护津液,饮食上少辛多酸,防止肺气太盛。冬三月应早卧晚起,保持闭藏之气肾水用事,寒邪损伤阳气,养生应注意补肾温阳,固本培元,冬宜进补,饮食上少咸多苦以助心

如今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人的定义是,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健康这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内经》中强调“形与神俱”,日常即注意形神共养,调摄精神;治法中也提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凡得病,必治神,知养生。对于广大民众,这套养生理论是共通的,人应内心清静,心境良好,顺应四时,才能身心和谐,巧治未病。

    一心一境,境由心生,道法自然,法象万物。

Y523A331一心一境,道法自然——读《内经选读》有感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朱茜如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