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519A327问道岐黄之明灯——读《学医七年》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未曾熟悉先辈家训百字铭,却深谙仲淹“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言,文正公惠民济世的仁爱思想从小伴我成长,一颗习医济世的种子也因此在心中发芽。我唯一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位出色的医生,我敬仰医生,在小学课本中,从李时珍跋山涉水笔耕不辍孕育出惊世之作《本草纲目》,以及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突破重重阻挠到阵地救死扶伤中寻找自己努力的方向……
读陈腾飞先生的《学医七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仿佛看到了一步一步追逐医学梦想的自己。陈先生从“学医心悟”、“读书随想”、“治病甘苦”、“学医之余”四方面分别阐述其自步入中医院校之门开始的习医历程,未见夸夸其谈的文字,读出的是一颗对中医的热忱之心,觉得这一切那么真切,正是我踏上中医之路的真实投射:有过质疑,有过好奇,有过感叹,有过痴狂,有过执着,也有过彷徨。而此书如同一盏导航的明灯,指引我心灵的方向。思虑再三,将笔者的一些收获撰写成文,与志同道合之士共勉。
一、学中医
作为理科生的陈先生不顾家人反对,高考志愿毅然选择了中医院校,入学后认认真真地听课学习,不懂就问,善思笃行,深得老师喜爱;同时也比较早便开始研读《黄帝内经》等,大学期间博览群书,注重中医经典,努力争取机会到临床跟诊学习,这是一位过来人学医历程的真实写照。“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选择了学医,便开始了一段艰辛的旅程,途中少不了荆棘与坎坷,少不了用汗水塔桥以通向梦之彼岸。为了学好中医,我们必须在努力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纵横图书馆,利用其余时间读更多相关的书,为今后上临床铺砖。书中的世界犹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所言,我们应当总结各家成败,吸收各家精华,多读书才可以让我们学得更多,看得更广;为医者若能“纵观青史五千年,博采众长八百家”,方能于临床中得心应手,从容辨证,方药信手拈来。
二、用中医
陈先生自学中医以来,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也重视中医的临床应用。学以致用,针药并施,以一个个真实的治疗案例,展示了中医学的神奇之处,让人不禁叹为观止。临床是中医的闪光之处,几千年的传统医学得以流传于世,其临床治病之用可谓是功不可没。脱离了临床的中医,就像是一潭死水,难有用武之地。唯有多临证,医学造诣才能够更上一层楼,纵观古往今来的中医临床大家,哪一个不是从临床实战中走出来的?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潜心静学,知行合一。行而不知则蹉跎败源于粗陋,知而不行却是纸上谈兵不堪一击。此外,凡大医精诚者,必集针灸药诸法于一身,偏而废者非良医也!如同陈先生,针灸与方药用得恰到好处,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治疗,才有了出其不意的疗效。针药各有优劣,不可偏颇,针与药俱精,方为良医。
三、悟中医
多读书,多临证,知行合一,是为医者的基石。但一位优秀的中医,一定还是个善于思考善于感悟的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陈先生善于从书籍中,临床中,甚至是生活中,发现中医,思考中医,感悟中医,大至临床治病的反思,小至一花一叶的深刻思索。看似枯燥无味的中医理论,只有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才能得以升华;或是参悟中医理论后得出了治疗思路运用到临床中,造诣方能逐日渐深。笔者曾治疗过以患者,其在凌晨两点左右,出现阵发性的胃痛,时痛时止,斟酌片刻后,回忆起《黄帝内经·灵枢》中一言:“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而凌晨1-3点正是肝经循行的旺盛时期,灵光一动给病人按压了太冲穴,不出十秒,胃痛立止且未再反复,患者不禁感慨中医之神奇。“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多读书,多思考,多感悟,才能够让我们对中医学中阐述的机理更加深刻,也使我们的临床思路更加宽广。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范嘉伟,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