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479A305读《中医基础理论》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中医文化渊源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和筛选,在上大学前,我和许多人一样,对中医知之甚少。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进入了中医院校的大门,成为了一名中医学生,于是也就和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医中,没有什么是绝对的,而且不少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我看来,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药不仅仅只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它已经融入诸多学科的精华,形成一门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学科,其内涵深刻地反映着中国古代的思想,社会以及科学的精华。
《中医基础理论》表明,中医学在数千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逐渐形成了人—自然—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致中和”思想一致。
中医学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观。
(2) 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德观。
(3) 阴平阳秘、动静互涵的恒动观。
(4)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
我记得有这么一个例子:人某处有所阻塞,西医割而通之;中医通其它以助其通。从这可以看出,西医是局部治病,而中医是以观整体而治其部位之病。这就是中医魅力和优势所在。
因此,着重从整体出发的中医学更加注重“治未病”与“病后防复”的两大防病措施。而不像西医,有病治病,没病等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迷人之处不仅仅体现在其文化内涵、学科性质,还体现在其深厚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髫特色疗法和防治保健学等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魏晋隋唐时期继承经典阐发其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在秦汉时期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充实和系统化。宋金元时期为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文化背景,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和具有独创见解的医学理论应运而生。明清(中期)时期这一时期,既有医学理论创新,又有对医学成就和临证经验的综合整理。近现代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人,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
中医的“未病先防”的概念其实是体现一种养生精神。我平日里对自己的身心变化也是非常重视的,如有心里不适就会及时调整状态,也不囫囵吞枣的吞咽时间,对自己的身心要负起责任,健康轻松的生活。
在心理方面,我发觉学习和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事感觉到生活很压抑,这种压抑的心理会导致晚上失眠,我知道这严重的威胁着自己的健康。失眠质量不好,心情也一直略微烦躁起来。不过现在自从了解中医的养生法后,来改善自己的睡眠,例如一些运动治失眠的方法,还有就是秫米大枣粥,能够健脾安神,有助于失眠患者恢复,慢慢的,失眠的烦恼清除了,心理压力也减轻了许多,学习工作又有了以往的精力。
很多人都说中医不科学,胡适曾说过:“西医明明白白把人致死,中医是糊里糊涂把人救活。”这句话有其很大的片面性。中医不是一门光靠个人的猜想和感觉就能治病的医学,绝不是糊里糊涂的治病。中医学中的许多思想历经千年仍不褪色,依旧为大家认可,不是一门光靠个人的猜想和感觉就能治病的医学,绝不是糊里糊涂的治病。它是在古代哲学的指导下,依靠人类的智慧而产生其独特的基础理论,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也许中医不能用现在的科学去解释,比如说经络,很多人都不明白它究竟是什么,是神经吗?不是,没法解释有人就说它不科学,这方是其高深之处,越高深越不易参透。
《中医基础理论》介绍,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现在西医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中医通过类比、演绎、司外揣内等方法了解、治疗疾病,而西医则只是单纯利用现在的医疗器械。中医还有一种见微知著的思维方法,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是多麽的神奇,有人言,中医的这种思想含有当代“生物全息”的思想,认为人体的某些局部,可以看作是脏腑的“缩影”。这些中医的思维方法绝对是靠不断的实践积累下来的,中医说白点就是生活的经验,可以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单单是医学,为人处世、工作学习都可借鉴运用。中医的一些思想还可作为我们生活的准则,做一件事要从整体把握,不可目光短浅;提醒我们辨人处事。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张莲,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