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426A267长夏时节谈湿热体质养生——读中国中医药报(总第4484期7版)“湿热体质食膳调养”有感

(2016-10-10 16:25:28)
标签:

悦读中医

分类: 悦读中医
Y426A267长夏时节谈湿热体质养生——读中国中医药报(总第4484期7版)“湿热体质食膳调养”有感

长夏时节谈湿热体质养生——读中国中医药报(总第4484期7版)“湿热体质食膳调养”有感

作者:宋佰玉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文章编号:Y426A267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在《中医体质学》一书中,将亿万众生的体质分为: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特秉质,瘀血质,气郁质等九种体质。作为八种偏颇体质之一的湿热体质,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湿热体质主要表现为形体偏胖或苍瘦,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痊疮粉刺,舌质偏红苔黄腻,容易口苦口干,身重体倦,男子易阴囊潮湿,女子易带下量多,大便多燥结或粘滞不爽,臭秽难闻,小便呈深黄色,异味重,性格多急躁易怒,对潮湿环境或气温偏高较难适应。

湿热体质形成原因

1、 先天遗传,由于母亲怀孕期间嗜食辛辣、肥甘之品,酿湿生热,通过胎盘将湿热胎传于子,导致先天性湿热体质的发生。

2、 环境因素影响,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中,导致情志抑郁,影响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水湿功能,也会导致湿热内生。

3、 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脾胃、肝胆的功能失调,脾不化湿了,肝不疏泄了,体内水湿代谢障碍,都可导致湿热体质的发生。

4、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抽烟、嗜酒,或滥用滋补之品,日久积湿生热,也是导致湿热体质的原因之一。

湿热体质易患疾病

1、 皮肤病,如痤疮、脂溢性皮炎、湿疹、体癣、酒糟鼻、脚气、湿疮等。

2、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痛风、高尿酸血症等。

3、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宫颈炎、阴道炎等。

4、 消化系统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黄疸、肝炎、胃炎、肠炎、痔疮、消化道出血、便秘等疾病。

5、 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

湿热体质如何过长夏

长夏是一年当中湿气最重的时节,指农历的六月份,指夏季最后一个月份,按照太阳高度计算,即7月7日至8月6日。《素问·六节藏象论》王冰次注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素问·藏气法时论》王冰次注云:“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长夏气候最为潮湿,乃因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由脾所主。《中医大辞典》云:“长夏,农历六月。《素问·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那么对于湿热体质的人来说,如何度过长夏呢?

1、 起居调养

湿热体质的人宜居住在干燥、通风的环境,避免居住在阴暗潮湿之处。而且湿热体质的人睡眠要有规律,不要过于劳累或熬夜,最晚也要在23点之前入睡,因为23时-1时为胆经当令之时,如果此时不入睡,就会影响胆肝升发和疏泄功能,会加重湿热体质患者的自身症状。

另外湿热体质的人可以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因为湿热体质是以湿浊内蕴、阳气偏盛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运动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出汗有助于湿热体质的人排湿,但也不要大汗淋漓以免伤气耗津。对于湿热体质的人群来说,可选择如太极拳、八段锦、广场舞等体育项目进行锻炼。同时由于长夏时节气温高、湿度大,所以最好选择气温相对凉爽的早晚进行锻炼。

 2、饮食调护

 湿热体质的人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切忌肥甘厚味,熏酱烧烤之品,宜食用清利化湿食品,如薏苡仁、莲子、绿豆、冬瓜、丝瓜、葫芦、苦瓜、黄瓜、西瓜、白菜、芹菜、卷心菜、马齿苋、空心菜等时蔬。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能有助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湿热郁积。必要时可以吃一些如荷叶、山药、白扁豆、茯苓、竹叶、芦根、金银花等淡渗利湿之品。

湿热体质之人切忌贪凉饮冷,日久就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尤其是伤脾胃阳气,出现腹胀、腹痛、纳呆、腹泻、完谷不化等。

3、 保健养生

   对于湿热体质的患者除起居调养、饮食调护以外,日常生活中可以选用一些健脾化湿的保健穴位,进行按摩或艾灸,方法简便,效果显著,但必须长期坚持。

1)化湿美容-三阴交:

三阴意指身体的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便是足三阴经汇集的地方。

位置: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操作方法:

每天上午9-11点,为脾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位各20分钟,能把身体里面的湿气、浊气、毒素都给排出去。

化湿健脾-丰隆穴

丰隆穴是胃经的络穴,又联络脾经。丰隆穴能调治脾和胃二大脏腑,有很好的除湿健脾的效果。

位置:丰隆穴位于仰卧或正坐垂足,在外膝眼(犊鼻穴)下8寸,即外踝最高处与外膝眼连线之中点,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处取穴。

操作方法:

艾灸丰隆穴位可以有效祛湿。每天艾灸15分钟,健脾祛湿效果显著。

2) 化湿强身-足三里穴

中医认为,人体中的足三里是一个滋补强壮穴位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位置: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操作方法:

按摩法: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捶打法:用拳捶打足三里穴位也可以,一般捶打两三分钟就可以了。

Y426A267长夏时节谈湿热体质养生——读中国中医药报(总第4484期7版)“湿热体质食膳调养”有感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宋佰玉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