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421A262从《濡和濡脉》谈中医古籍疑难字词解析的重要性

(2016-10-10 16:04:58)
标签:

悦读中医

分类: 悦读中医
Y421A262从《濡和濡脉》谈中医古籍疑难字词解析的重要性

从《濡和濡脉》谈中医古籍疑难字词解析的重要性

作者:何珮珩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文章编号:Y421A262

《中国中医药报》2016年1月29日第008版刊登了南京中医药大学沈澍农教授《濡和濡脉》一文。沈先生在文章中特别指出:“‘濡’在中医古籍中很多地方都当‘软’用,但当今许多中医界人士,甚至是有些中医教材对此理解都有所偏颇,如沈先生提到自己年轻时学习《伤寒论》,就跟着老师这样念:‘心下痞,按之濡(rú),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七》)读‘濡’为‘rú’,听起来和‘浮’合辙押韵,因而对这一条文印象很深,可是这样读恰恰误解了原意。”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濡” 不读作“rú”,那么应该读作什么呢?怎么理解那么“濡”才算是不曲解《伤寒论》的原文原义呢?“濡”的本义又是什么呢?

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从头仔细阅读此文。在文章开头,沈先生指出:“‘濡’,古代和现代都是常用字。它的常用义项是‘湿’。如《史记·仓公传》齐中御府长信病案:‘马惊即堕,信身入水中,几死。吏即来救信,出之水中,衣尽濡。’《素问·风论》:‘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但是,“濡”还有另一音义,在中医古籍中也属常用,这个“濡”的音义是什么呢?它就是上文《伤寒论》中提到的“濡”的用法。为了解释清楚这个字,沈先生用“濡”在《集韵》中的义项给我们解释,“《集韵·獯韵》:‘nuan(車+报纸的报右半部),柔也。或从欠,亦作濡。’‘nuan(車+报纸的报右半部)’是‘软’的异体字,所谓‘或从欠’的,就是‘软’字。因此,‘濡’的另一音义同‘软’,柔软;柔弱。”

为了说明‘濡’作‘软’的用法在中医药文献中并不少见,沈先生给我们列举了很多医书例证 :“‘濡’读作‘软’,有的指腹部或物品等呈柔软、软弱之状,如《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治第十二》:‘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有的例子里有明显的内证性提示,如《灵枢·本藏》:‘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坚’与‘濡’相对;《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醤散主之’,‘急’与‘濡’相对。”接着,沈先生还列举了一些“濡”被用来描摹脉象的医书例子,提出“‘濡脉’本是‘软脉’的异写。因而,后来的医书有作‘软脉’,有作‘濡脉’的。但后来的人往往不太明确‘濡’和‘软’的文字关联,因而把二者当作两种不同的脉。”

 读到这里,笔者认为沈先生的这一解释甚为精妙恰当,那么《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七》的条文实应该读:“心下痞,按之濡(ruăn),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才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因为这里面的“濡”并没有“湿”的意思,因为用手按心部外体表的感觉肯定是“软”,而不能是“湿”,所以“濡”在这里的音义都应当同“软”。可见正确认识一个字的音义以及了解其异体字对阅读中医古籍和理解并传承中医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字的含义往往决定全局,确实乃非“至精至微”之人而不可以为医也。

 另外,沈先生还在《中国中医药报》的网站上撰有一系列“中医古籍疑难字词解说”的文章,一一列举了中医古籍中一些容易理解偏颇的字词,如《金贵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并治第十一》:“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其中的“如索不来”,实则应理解为“如索摆”,“不来”当为张仲景家乡所在地河南南阳当地的地方口音,这让笔者多年来读之不解的原文迎刃而解。除此之外,“乳难”当为“难产”而非当今有些医者理解的“产后下乳困难”,还有“欬逆”、“僵仆”、“夺”等字的理解都颇有建树,此处不一一列举。

    由此,笔者除了对沈先生治学之广博、态度之严谨深感敬意之外,还不禁感叹当今许多中医从业者乃至学者,对中医药术语的传统训释存在讹误及缺漏的现象十分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人有的是医学出身却不了解文字的训诂释义,有的是文学出身却不了解医理、药理,从而造成了现在医、文互不相通的现状。近数十年来的词汇学乃至整个语言学研究的材料大都囿于哲学、历史、文学等古代文献,很少涉猎在古代文献中占有很大数量的中医药文献,而清代儒者之所以在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大都兼懂医理、药理,把中医药典籍作为其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所以,目前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医药文献的研究,加强对中医古籍疑难字词的解析,改变当前医、文互不相通的现状,更好地为中医理论的传承和临床应用服务。

Y421A262从《濡和濡脉》谈中医古籍疑难字词解析的重要性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何珮珩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