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416A259医者情怀——张仲景——《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代表人物·张仲景像》读后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医者,或如神农之尝遍百草,或如扁鹊之妙手回春,或如华佗之起死回生。几千年的传承,卷帙浩繁,各家林立,却只有一个人始终以悲悯、谦逊、温润而又执着的姿态站立在杏林医苑门前,让千年之后的中国人触手可及。
他就是医圣——张仲景。
东汉末年,战乱割据,苍生涂涂,天下燎燎。当权者的纷争之下,兴亡之苦,体会最深刻的常常是百姓,多次大范围的瘟疫爆发,“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仲景所在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正如东汉末年诗人曹植所写,“疬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眼见家族成员一个个死去,眼见老百姓在生死边缘挣扎,悲悯和救死扶伤的决心在他心里化为坚定信念,这大概就是他执着的来源罢。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犹记得在大学课堂上第一次听老师指着PPT,读到《伤寒论》序中这几句的时候,我忽然热泪盈眶。那一刻,我恍惚觉得一个普通中医药大学的普通医学生,在这样一节不能再普通的课堂上似乎触到了一个悲悯、谦逊、温润而又执着的大医身影。
悲悯,是对病患之悲伤和痛苦感同身受的情怀;谦逊,是面对先贤医籍尊重和谦虚求学的态度;温润,是面对官场阿谀我诈刀光剑影淡然一笑的胸怀;执着,是无论人生沉浮身处何地始终投身医学的意志。
仲景也并非淡然于人世外,他叹息当时的人们重视名利,却忽略保护身体健康的根本大事。“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追逐得到的名利再多,失去生命之后那些又有什么意义呢?
他也同样担忧循规守旧,一味沿用家族秘方看病,而不按照病人实际情况辨证施治的大夫出现误诊误治的情况。“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用现今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医者,只有更新自身的知识不断提高临床技能,才能让病人放心的将自己的生死交付到你的手中!
仲景的书就如同他的人,纵观《伤寒论》,如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再如,太阳病分类中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①,名为伤寒。”全书言语风格朴实简练,切中要点,既无华丽浮藻之说辞亦无夸夸其谈之空论。清代医家张志聪曾言:“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伤寒论》所创立的以理、法、方、药为一体之理论体系为后世治疗疾病产生重要影响,并进一步奠定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
这就是《伤寒论》,这就是张仲景,他既不弃世也不厌世,既不过分愤世嫉俗也不阿谀奉承。他以一种入世的情怀行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体会人间疾苦,摒弃神佛空论,一心专研医术,“坐堂行医”济世于苍生;同时他兼具着出世的胸怀,并不盲目跟随天下众人去前赴后继接踵而至地追逐名利权位,而是翩然拂袖将奇秀的手指搭于“三部九侯”之间。
这,就是后人口中代代传诵的大夫张仲景;这,就是留名于青史杏林的大医张仲景;这,就是行走在华夏民族千年长河中被后世传承的医圣张仲景;这,就是对世界医学做出伟大贡献的医学家张仲景。
他始终以不变的姿态,出现在一届又一届的中医药学子面前,呈现着独特的医者情怀!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欧燕,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