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390A243从宏观到“微观”——《论人体的病理-“毒-管道-脏腑”理论的构建和实践》读后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由经、络、筋、骨、肉、血、皮毛、脉、髓、液等构成框架、管道和细微结构,肝、心、脾、肺、肾五脏充填其中,进行物质的运行和交换。这与现代医学解剖学中人体内脏,骨骼、肌肉、血管、血液及组织液有相似之处。机体的健康取决与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以圣人陈阴阳……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人体如四季河流的流转,之,化者应之, 变者复之, 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说明只有人体达到相对平衡、和谐状态才会无疾患困扰。如果机体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即出现疾病表现,即所谓的“毒”。《金匮要略心典》言:“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素问·经脉别论》中提出“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人体“毒”的发病原因有内、外因之分,人体气、血、阴、阳的偏颇都会是“毒”的表现。《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阳明在泉,湿毒不生……”提出了“寒毒”“湿毒”等概念。
《西部中医药》刊发的《论人体的病理-“毒-管道-脏腑”理论的构建和实践》一文中也提出了人体失衡后机体出现的“毒”的表现,并指出“毒”与“管道”及“脏腑”的关系,发病机制,以及运用该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治疗原则。该文是中医的辨证论治的另外一种解说,从“毒”发病的病机出发,概括了人体发病的三要素:1)诱因(“毒”)是外邪或机体内部失衡导致;2)传入途径(“管道”)是“毒”发生和传化的场所;3)受体(“脏腑”)是“毒”攻伐身体的目的地。从此理论出发,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李淑玲,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