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369A223读《五运六气三十二讲》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中医源于生活,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其中,感受最深刻的便是气的存在方式和形式。“气”为先秦诸子百家所共有,几乎涉及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有关气的概念和内涵,在秦汉时期达到顶峰。在此时,先哲们所关注的重点是天人关系,中医也不例外。“天人感应”使人与自然成为整体。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何在天人感应指导下建立中医理论体系,使其摆脱经验的束缚,成为中医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而在秦汉之时的中医者据此问题建立的体系之一便是五运六气学说,简称运气学说。其思想形成是两汉之际的天人感应说和谶纬思想流衍的结果。
运气学说最早见于唐朝汪冰所著的《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其补入的运气内容称为七篇大论,并认为是内经原文。运气学说,是在天人合一整体观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为符号,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来推演天地之气对人气的影响,并深刻阐发了气化的内涵和病传理论,对指导用药有重要的作用。
先立其年,以明其气,突出了五运的地位。五运的推步是以五音建运为基础的,其木,火,土,金,水五运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功能。丁壬之年为木运,丁为阴数,其主不及,不及则不胜侮而乘之,所胜轻而侮之。壬为阳数,其主太过,则制其所胜而侮其所不胜,其余四运皆以此类推。
六气分为主客二气,主气顺序以配脉法,客气顺序以演伤寒。
主气顺序即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初之气厥阴风木以配左关来候肝胆、二之气少阴君火以配左寸来候心与小肠、三之气少阳相火以配右尺来候命门、四之气太阴湿土以配右关来候脾胃、五之气阳明燥金以配右寸来候肺与大肠、终之气太阳寒水以配左尺来候肾与膀胱。
客气顺序即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此为人体正气传经顺序,而邪气由外到内为其逆顺序。其越经传的本质为所传之经有其虚损。
其发不发病的关键在于人体自身,人居气交之中,其虚实变化自有定数。天地之虚损无可避免,但人可固守正气使其形神相得,故不为病。天地虚损中,其六气司天在泉失守,便为乘年之哀,此为一虚,月相的虚实变化又为另一虚,此天地阴阳不能全也。气候失常,可使人体气机逆乱,导致疾病发生。而人体自身形神不守,便是发病之源。“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便是真实反映。
运气学说是预测气机运动变化的趋势,从阴阳两方面来分太过与不及。来把握气的运动,其不是要我们据其气候来预测疾病,而更为重要的是要我们学会去把握神机,即守神和知机。 预测阴阳两种势能,来到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目的。五运六气本为一体,是对一气的具体延伸,故应去体验自然一气之升降变化与人体之气两者的联系。“气聚则生,气散则亡”是对气化运动的最高概括。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刘绍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