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326A186对各部位透灸操作方法学习的体会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透灸,顾名思义,在施灸时做到热量渗透,如果热感仅仅存在于皮肤表面,且很快散去,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治疗效果。透灸是在古代重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古代重灸要求灸量大,灸出脓疮或者瘢痕,例如陈延之《小品方》:“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透灸法操作是在施灸时,要求灸感透达深部组织的施灸方法。灸感的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随灸量的增加由线状逐渐加宽呈带状,从施灸的部位向机体深部或施灸的远端传导,当达到一定的灸量时,又从深部、或远端逐渐退回施灸部位,施灸部位出现灼烫感;在施灸的过程中,局部出现肌肉的跳动、动,或局部有舒适感、胀痛感、沉重感、痒感、红斑,甚至全身汗出等。最后局部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每次施灸一般需要50 min左右。透灸时,不以时间或壮数为指标,而以灸后病人的感觉和机体的反应为标准,这种方法比一般灸法的灸量大,热力可以透过深部肌肤,无痛苦。根据病情和施灸部位,可以选择具体操作方法。通过阅读高希言教授的《透灸法应用探讨》使我了解到,不同部位透灸操作方法是不尽相同的。
艾条透灸主要适用于头面部的施灸,操作时先在选定的穴位施灸时,患者有渗透、舒适、传导的感觉时,以皮肤潮红为度,再灸下一个穴位,每次灸1~3穴,时间约50 min。
治疗眩晕在头部透灸时,患者仰卧,医者以一手的食、中二指分开百会穴处的头发(防止烧到头发),另一手拿艾条对准百会穴施灸,开始时保持适当距离,以有温热感为宜,待患者对热量耐受时再逐步移近距离,以使患者不感觉发烫的距离为宜,时刻询问患者热量是否向深层渗透。灸至20min时患者感觉头部表面发热,灸至40min后患者诉热感从头皮向内渗透,再连续灸该处20min,患者诉整个头部发热,且热感持续时间长。用此法每天灸1次,10次一疗程。运用透灸法透灸百会穴使得热量透入深层组织,增强了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大大提高艾灸疗效。
艾箱透灸法适用于腹、背等躯干处,或肩、肘、腰、膝等大关节部位腹部施灸,操作具体步骤如下:①点燃艾条:6段艾条两端点燃后,分上下两排各放3段,均匀摆放于灸箱内,并用针灸针固定在灸箱网上,防止艾条滚动造成的热力不均。②放置灸箱:灸箱平稳放置于腹部,将活动的半个灸箱盖打开1~1.5cm,使外界空气进入灸箱内助艾条燃烧,不可打开灸箱盖过大,否则外界氧气进入箱内过多,艾条燃烧过旺,温度升高过快,受试者会产生灼痛感。③烟雾滤布遮挡:用5块75cm×75cm滤布覆盖灸箱顶部及箱体四周。先用一块滤布盖在顶部,其余4块滤布将箱体四周包严,防止烟雾溢出。以灸箱顶部冒出柔软、白色烟雾为度。
腹部要多灸,根据“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灸之要“大熟”的理论。月经过少患者腹部取天枢、气海、关元、归来;泄泻患者腹部取中脘、天枢、水分;胃炎患者腹部取中脘、天枢、气海、关元。针刺后进行捻转、提插,患者出现沉、胀等得气感后,行透灸技术操作。留针40~45min,期间不行针。针刺的同时进行艾灸,可使热力通过针身透达经络,热感沿针扩散至整个腹部,气至病所,以温经散寒、活血祛瘀。针对慢性胃炎、泄泻、月经量少等病,用集中持久的热力,以激发经气,促使热力直达病所。
透灸背部心俞、肝俞、膈俞、脾俞、神道、神堂等腧穴可治疗失眠取。《灵枢·背腧》在记载五脏背俞穴的内容之后,强调这些穴位在治疗方法上施用灸法,提出“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透灸法是在施灸时,通过适当剂量、长时间地施灸,以求艾灸的热量通过针刺的腧穴透达深部组织,加强得气感,从而使针、灸配合,很好地发挥作用;使在施灸过程中,病人能出现灸感,如局部的肌肉动、舒适感、胀痛感、沉重感、痒感,甚至红斑、全身出汗等。通过透灸使其所产生的效应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脏腑乃至全身,同时更进一步增强了针感,增加了针刺的效果,提高了临床疗效。
透灸背腰部直刺腰阳关、命门、肾俞、夹脊穴腧穴可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透灸时患者感腰部热感强,这种热感可以传导扩散到肌肉组织中,有效地促使血流加速、血管扩张、组织温度升高,从而改善全身血流状态以及局部组织的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炎症的消散吸收以及神经根的局部水肿,缓解其对神经根的压迫及刺激,减轻神经根的损害并助其修复。同时,也缓解了疼痛引起的局部痉挛状态,从而使局部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减轻了椎间盘内的压力,松解了粘连的神经根,达到治疗的目的。
透灸膝关节局部腧穴血海、犊鼻、内膝眼、阳陵泉、足三里可治疗膝骨性膝关节炎,施灸时以软枕垫于膝关节下,使膝关节自然弯曲。透灸时,不以时间或壮数为指标,而以灸后病人的感觉和机体的反应为标准,这种方法比一般灸法的灸量大,热力可以透过深部肌肤,无痛苦。针刺、透灸并用,大大提高了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通过对阅读高教授的文章,不仅使我掌握了透灸的临床操作技能,更是看到了透灸在临床治疗疾病的优势性和有效性,使我对临床工作有了深刻的启发,也希望更多的同仁了解并学习这一有效的临床治疗技术,造福更多的患者,推动祖国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王孟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