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283A169苁蓉远志,熟地当归——读《回望中医》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很久以前,天地浑然元气一团,太极动而生两仪,中华大地禀阴阳而生万物,自然有规律的天旋地转,它赠予“中医”这块珍宝。它出生在华夏大地,随着年代的发展,出落成翩翩少年,鼎盛一时,拯救千万人的性命。而今繁杂世界,西医占领半边天。正如陈文凯教授所说,国人对中医的热情高涨,也夹杂着些许盲目,反对的声音时有所闻,如何看待中医,依然是一个社会问题。
身为一个普通的中医大学生,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思考。中医学的专业,西医的课程却占大半,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抗拒的。但读过《回望中医》后,对此我便也有了新的想法。
从容
2006年发生了一次因否定中医而引起的大争论,中医被贬低的一钱不值。陈文凯教授在书中说,“反中医”与“中医热”交替出现,说明了中医必有其合理的部分,但同时又有缺陷,有不足。
想打倒中医的人到底在反对些什么?因为中医不科学?但是科学就等于真理吗?
很久以前,大家认为地球是平的,对毕达哥拉斯的理论嗤之以鼻。
科学发达,但仍无人能解“死亡百慕大”。
理想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
宇宙空间中未知太多,人不可能用科学预知一切事物,就像我们无法准确预测股票何时涨跌一样。
我在最初接触中医带来的惊人疗效后,也曾视一切反对中医的人为敌人,以自己浅薄的见解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最后脸红气粗的离开。当我慢慢的学习研究经典并亲手治疗取得疗效后,一切的烦恼都不在是烦恼。中医有自己的理论系统,能治愈就是真理,人都点头了,为什么非得要老鼠点头呢?
书中也说道,中西的两套理论系统完全不同,中医更多靠经验,西医更多靠实验,就像临床医学的两条腿,没有必要一个排斥另外一个。看到教授的话我似是开明了许多,都是临床,其实我也没有那么必要排斥西医啊。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为千方百计打击中医的人暗自生气,也没有必要对冥顽不灵的人鸡同鸭讲,耗气伤神。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以今天的科学成就而轻视我们的祖先,更不应该在无垠的宇宙中夜郎自大。
中医路漫漫,面对坎坷的路,需要一颗坚定从容的心。
很庆幸我从初二起就没有变过。
远志
群星灿烂,流派纷呈,这也是中医一个经典特色。
面对众多的“独门理论与偏方”,难免会眼花,会心动。自古以来,有高尚的医者,以自己的实力及独特的理论治病救人,但亦有倚仗自己的“独门偏方”只为赚钱。通过教授的书我了解到,没有哪一门流派是完全正确亦或错误的。每一个流派都以当地情况为根本,例如朱丹溪为南方人,地处东南的人易阴虚火旺,于是他擅长滋阴;明末时山东等地瘟疫流行,吴又可善用寒凉药治瘟疫。每一个流派都有其优点,学习独特的理论与偏方自然可以,但我们的志向应不止于此。
我也曾是患者,我自然希望医生医术高超,但我更倾向于其品德高尚。因此身为未来的医者,精进医术固然重要,但我们的志向更不应止于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钱财乃身外之物,理当云淡风轻。
书中教授说道:现实是中医可能对西医知识有所了解,而西医基本不需要,也不太了解中医药知识,沟通两者,选取合理的治疗方案的事有可能会落在中医身上。
想想看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毕竟中医在世界面前还在“被考验”。这再次改变了我对西医偏激的想法,并更坚定了我学好中医的心。
使君远志论岐黄,贯众连心共合欢。
熟地
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敢问中医又一村来自何方?来自经典!所有著名的医者无一不从经典起家,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伤寒杂病论》,其地位之重自有其道理。
如今无论是恬淡虚无,饮食有节的养生,还是脍炙人口的药方,都是从我们熟悉的经典中挖掘出来的,经典的宝库尚未开发完全,岂有闲置之理?
今天我们已经很少阅读原著了,常常满足于第二手,甚至第三手资料,乃至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勤求古训的声音就显得特别的可贵。不仅教授是如此感叹,我相信所有有意愿发扬中医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叹吧。
“秘方”是成果,而经典才是工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经典阐述着自然,只有自然的俯角才能如此客观又深入,既慈悲又无情。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当归
葛洪到青蒿素,非典的齐心协力,剧毒的砒霜能治病,金针拔内障……
中医在世界上崭露头角,硕果累累,但我真心地希望,在众说纷坛的医学界不要偏离正轨,将自己的理论坚持下去,理论来源于自然,我们应回归经典,回归自然。
为什么一堆草药煮出来喝有效果,但将其成分提取出来,很快就产生了耐药性?为什么中医摸着脉,就能治好病?
因为人类本天亲地,禀大自然之五运六气生而成之。
我们都是自然的产物,所以要回归自然,科学应从征服自然向亲近自然转化,医学应从治病向治人转化。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若说中医是世界上的一座花坛,万紫千红,今生来世我愿做一朵孤芳自赏的花,为君零落为君开。
苁蓉远志,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以此自勉。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权婧宜,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