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203A119草木之缘,铿锵之行——读《环球中医药》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万物皆草木,中医与草木缔结下的这千年之约,亦让我结了这草木之缘。2010年的夏天,因为一篇关于中医药的阅读题,让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医。一不小心,这已是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第七个年头了,一不小心,关于阅读《环球中医药》的故事已经好久好久。
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铿锵中医行”栏目,正如我的中医之路,铿锵之行。每每在医院听完铿锵中医行里各位老师慷慨激昂的演讲和讨论,再阅读书上条理清晰的文字,字里行间已不仅仅是洗礼,更引发的是一次次的头脑风暴。
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中“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遂学习中医首要的是传承,博览群书,精勤不倦。继而面对无法应对的疾病时便应学会创新。中医丰富的学术流派和各家争鸣的现象,就是创新的过程。千年承载的本草经验,各医家学者通过学习《内经》《伤寒杂病论》等,面对新的疾病和挑战,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汉以前,有医经和经方两派,金元有四大家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与朱丹溪,清代有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作为后生的我们,读书参师,全面把握中药药性;扎根临床,不忘参考现代药理成果;在诊察疾病时须抓病机,识体质,应对无症可辨;察舌脉,重微观,丰富中医诊法;全面领会各家学说,着眼疗效,服务临床;在学习过程中传承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面对中西文化的冲击,现代医学的推广,中医,我更愿意称其为祖国医学,也面临着前赴后继的问题,曾有鲁迅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曾有数不胜数的中医古籍埋在了“四旧”的坟墓里……但一代代坚持下来的中医人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现在的我们更愿意博采众长,融合中西医技术,一切为了患者,为了疗效。因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培养中医原创思维,深谙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正确理解“望、闻、问、切”,合理使用现代科技进步为医学带来的便利。各种核磁检查,肠镜等内窥镜可以作为眼睛,即是我们“望”诊等延伸。
勤思考,在临床中总结,从西医治疗中思变。例如在肾脏病领域,山西中医研究所于家菊、孙郁芝教授,受到现代医学的影响,肝素治疗肾炎,于是提出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法,临床上合理运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效果收获颇丰。同时也要考虑西药治疗对于中医辨证的影响。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阿司匹林是性凉而能散,善退外感之热,创立了阿司匹林石膏汤。贾海忠老师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和思考中发现西药也有寒热之分,例如服用阿托品后出现一派热像,面红目赤、口干舌燥、心动过速等症状,可谓“大热之药”。而阿托品可用于以“四肢湿冷、瞳孔缩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一派寒象为主的有机磷中毒,此则体现了中医“寒者热之”的治法。
愿我结下这草木之缘,缘中思变,辨中创新,踏上铿锵之行,勤求博采,厚德济生!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彭静,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