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201A117《方剂学》中逍遥散的临床运用体会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一直以来觉得中医是神奇的,目睹前辈运用几味中药或几根银针就能解决很多西医治疗处理不了的问题,也正是这种好奇,促使我走上了中医之路。
在大学学习《方剂学》时,对于方剂的认识基本都是来源于课本,也没有好的学习思路,背诵方剂本身就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我学习每首方剂要必知其源及方名的含义,还要熟悉其君臣佐使及配伍原则,因为我深知,只有此才能将方剂灵活运用于临床,否则即使记住组成,方也是死的。这在我进入临床工作后是深有体会。
前段时间一个40多岁的女病人来找我针灸,我详细询问了病情,主要是失眠两年余,一直食欲不佳,偶有头晕,月经的经期和经色基本正常,经量较以前相对少。自诉自己这两年在当地看了不少中医,一直不停地服用各种中药,还一直把酸枣仁打成粉冲着服用,效果却不甚理想,已经对中药失去了信心,现在失眠问题一直困扰着她。我观察她的舌象,舌淡苔薄腻,脉细滑而虚。根据患者的舌脉相及症状辨证是肝郁脾虚血虚不荣,正符合逍遥散的主治。逍遥散此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局方》,是中医内科和妇科的常用方剂。也是我比较常用的一首方。逍遥,亦作消摇,有悠闲自得之意。《庄子逍遥游》注解上说“如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瘀内”。譬之于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该方从四逆散衍化而来,是调和肝脾的常用方,可使肝气畅达,郁结消散,气血冲和,神情怡悦,故称为逍遥散。这是以前学习的逍遥散的出处和方名而得之由来。
我第一次给她开了三剂药,其实就是逍遥散加减,我加了砂仁和龙眼肉各10g,三天后患者开心的来找我,说吃了一剂后效果就很不错,吃了第二剂就舒舒服服的睡了一觉,第三剂后症状明显减轻,这是她以前吃中药从没遇到的。三剂后我又守前方开了五剂。再次见到她已是一个月后,患者告知目前睡眠已经正常,月经量较前也增加了一些,无头晕,纳食正常,已将困扰她两年余的疾病彻底治愈。
逍遥散该方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以前学习时就记得这首方的组成很有意思,柴胡为君,疏肝理气,白芍当归为臣,芍药配柴胡,调肝益阴养血,配合当归的养血活血,三味物共揍疏肝理气,养血活血。这首方配伍里面最有意思的应该是白术茯苓煨生姜这三味佐药,都能作用于脾胃。白术茯苓都能健脾,也都能除湿,生姜要用煨生姜,煨生姜在生姜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一点阳热,可以帮助脾的运化。这三味药作用于脾胃的同时也都除湿散水,所以逍遥散不止是调节气血,疏通气血,调节肝脾同时是气血水湿兼顾的。而且白术茯苓生姜在调整水湿是三焦兼顾的,生姜散水,侧重上面,白术燥湿,中焦为主,茯苓渗湿利小便,水湿从下焦而走,治疗水湿总的原则上就是三焦分消,三味药物组合在临床燥湿上屡屡见效显著。佐药还有薄荷,薄荷归肝肺经,是清热的,少量可以疏肝,肝郁容易化热,在这里薄荷是防治肝郁化热。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对于这位患者,我加了砂仁以醒脾理气,龙眼肉养血安神。
另外,在临床上我还运用逍遥散治疗冠心病,神经性头疼,郁证等疾病,都颇有疗效,这是异病同治的见证,也是我初入临床对中医实践的深刻体会。从此我也验证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真理。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何少青,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