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伤寒论例释》有感
作者:尹鹏
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文章编号:Y194A115
伤寒论虽说只有简单的5万余字,但它实在是医学史上的一本著作。六经辨证的提出它以六经辩证与(八纲)紧密结合的方法奠定了祖国医学辩证论治的基础,使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长期实践中更丰富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伤寒”的含义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感病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乃至包括疫疠之气等。一切由于外来邪气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在古代都叫做"伤寒"。狭义的概念是人体感受风寒邪气,人体感受寒邪就可以叫做狭义的伤寒。刘勰《文心雕龙》:"论也者,弥伦群言,而研一理者也。""弥"就是广泛的意思,"论"是收集的意思,"群"就是众,广泛的收集众多的医家的观点,去研究、去探讨一个问题。《伤寒论》是众多医家治疗伤寒病经验的一个综述、总结。伤寒论的主要内容:第一篇简辨脉篇,第二篇,平脉篇。这两篇内容属于仲景脉学的精华。第三篇是《伤寒例》。《伤寒例》这篇内容可以看成是张仲景对外感热病的认识的总论。第四篇是《痉湿暍》。痉病是抽风一类病;湿病是感受湿邪病;暍病就是中暑。它是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中间有10篇内容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从第五开始到第十四中间有10篇内容。这10篇内容我们把它叫做"六经病证篇"。10篇内容一共398条,涉及到的方剂是112方。有的书上说是113方,那是因为有一个方子叫禹余粮丸,有方没有药物。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记述大量复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药量精确,疗效可靠,是方剂学发展的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众方之祖"《伤寒论》在1800年以前就强调了扶正祛邪这个治疗原则。理、法、方、药贯穿《伤寒论》,所谓的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就是从《伤寒论》中总结归纳出来的。针药并用的方法。六经辩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辩证的一个简称。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生之本,本于阴阳,这就是生命的本源,阴阳又各分为三,这就是三阴三阳。所以三阴三阳。从三阴三阳的本意讲阴阳气量的多少分为:太阳,太者,大也,所以太阳阳气的量是三阳。阳明:明是什么意思呢,明,著也即显著,阳明,阳气的量是多少呢,是两份,它不如太阳阳气的量大,但是它的阳气也是充足的。 少阳:少,小也,少年就是小孩吗,所以少阳阳气的量最少,它是一阳。太阴:太者,大也,是指阴气强大,它的阴气的量是三阴,阴气的量有三份,它是三阴。 少阴:阴气的量是二阴。 厥阴:它的阴气的量是一阴。
《伤寒论》里面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理、法、方、药的基本内容。基本病因、病机是什么?它的治法,它的用方,它的方药组成,它的这个方剂的煮服方法.第二个要求是学习辨证用方的思路和方法。从它的字里行间来分析它,辨证鉴别的方法来分析它用方的思路。比方说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呢,说:"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中,出现喘的证候大体有五个主要的方证。 首先是麻黄汤证,寒邪闭表,肺失宣降的无汗而喘;再个就是小青龙汤证,外有表寒,内有水饮,外寒和内饮相合,水寒涉肺出现的咳喘。而麻黄汤证的咳喘也罢,小青龙汤证的咳喘也罢,它们都是无汗的,因为外有表寒嘛。而63条和162条,它说汗出而喘,汗出而喘即是这两条的主证,同时也是鉴别诊断。它就排除了麻黄汤证的无汗而喘,排除了小青龙汤证的无汗,外有表寒的无汗,里有水饮涉肺的咳喘。"不可更行桂枝汤",就告诉了这个证候,虽然有汗出,虽然有喘,但是它不能够再用桂枝汤。
纵观全文,伤寒论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伤寒论》中曾有二十多条提到了桂枝汤,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后辈论方证的重要性。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尹鹏,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