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54A93读《学医七年》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作为一名标准的文科生,我对中医药虽不甚熟悉,但始终怀抱一颗敬畏之心。犹记上大学时选修中医学基础这门课,具体学习的内容现在几乎已全数还给老师,只依稀记得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对着多媒体屏幕上的八卦图眼神炯炯,我心中一片向往。进入山东医药技师学院工作以来,我与中医药的接触机会渐多。这次参加“悦读中医之星”活动,我有幸拜读了陈腾飞著作的《学医七年》这本书,收获丰富,感触颇多,让我了解了一位医者有好奇,有执着,有彷徨,也有痴狂的学医之路。
本书由“学医心语”、“读书随想”、“治病甘苦”和“学医之余”四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虽事无巨细,但字字有感而发,写出了作者在7年的求学生涯中的点滴感悟,体现出作者求医之心的热忱。作者虽年级尚轻,但酷爱读书,文笔幽默平实,文学功底不凡。如他在“读书随想”一章当中写到,自己几乎放弃所有业余爱好,把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也尝戏说:“此生欲娶一个能挣很多钱的妻子,我则可以无需工作,好穷其一生,读遍天下欲读之书。”此言虽妄,但其爱书之心至诚。正是因为他对知识与书籍的这种“痴狂”,才能写出如此良作。
细读这本书,内容多涉及中医学典籍和方剂知识,对这些内容我不甚理解。但对作者的成长心路历程与其从医的职业情怀,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首先,为师者,必有“厚德仁心”。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药王孙思邈也曾在《千金方》一书中写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妙手仁心”成为历代医家加注于医师角色的重要特征。这种道德情怀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承的呢?那必是通过“为师者”与“为徒者”的口耳相传。《学医七年》之中,作者提及了很多老师,既包括自己的研究生导师,也包括实习时跟随学习的多位名医。虽然每位老师医术各有所长、性格迥异,但皆怀厚德仁心,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事事皆令人信服。
纵观整个中医学史,是医者奋不顾身认识疾病、与疾病斗争、战胜疾病的历史,是医者无私奉献,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历史。医者醉心于医学事业,崇高的道德境界就体现在所从事的具体的诊疗活动实践之中,将医德作为医生的角色标签在一代代医者之中传承。而中医更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教育传承方式,他们重德行,讲医道,施仁方,言传身教将仁心仁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
其次,为徒者,必“尊师重道”。“尊师”自不必说,而此“道”则有多重含义。
第一,要有学习之道。中医学习重基础,勤奋与刻苦必要贯穿始终,以作者为例,学医七年,背诵医学典籍颇多,且每读必有批注。就连对老师的感激都以背诵《温病条辨》的方式表达。由此可见,中医的学习是从夯实基础开始的。
第二,要有实践之道。书中作者用大量篇幅介绍自己及老师行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且每例必有收获。我们总说,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医学习,而不能只依靠纸上谈兵。作者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在生活中为同学开方治病后的小收获小喜悦,讲述了自己在实习过程中跟随各有所长的老师学习到的不同的治病救人之道,在这个过程中医术上的收获才是最丰富的。
第三,要有自省之道。作者在“治病甘苦”一节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对治病经过及误治的反思,可见其对自身反省的重视。中国人是一个注重自省的民族,“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诲千古传唱。而到了医学生这儿,自省也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之路上的必修课程。在行医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甚至错误,但只要能及时反省总结,这也会成为其成长积累的桥梁。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王旭,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