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37A84论“天人合一”的中医整体观——读《扶阳论坛6》感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中医之所以与西方医学有较大的不同,在于中华医学以“天人合一,天人相参”的中华传统哲学为指导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中医如何“道法自然”,与天地相参呢?黄元御,郑钦安,卢崇汉,吴佩衡等中医名家以道解医,深入阐述了一元盈缩,升降循环的大道规律,为中医学子了解和掌握中医的整体观点亮了明灯。对于非中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自学中医更需要合适的理论指导,近期拜读了卢崇汉老师的《扶阳论坛6》,收益颇丰,对中医整体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人作为生命体是大自然的产物,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大自然的运动规律同样会作用于人,在人体中有所体现:“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价为雨”是对大地之气升降循环的一种描述。《黄帝内经》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指出了升降规律在天地万物中的普遍性。中国古典哲学《河图》是这样描述天地万物升降运行状态:木,火,土,金,水分属五行,实际上表达的是五种运行状态:水位于下,降级而升;木位于左,主升;火位于下,升级而降;金位于右,主降;土居中央,为枢轴,统领四象升降循环。木火左升象征着春夏阳长阴消,金水右降象征着秋冬阴长阳消,升降循环,动态平衡,周而复始。
根据河图圆运动原理观察宇宙间的各种现象,我们用天文望远镜拍摄的银河系星云图,各种星体围绕着银河系中心部位旋转形成涡旋云图;十大行星围绕太阳做旋转运动;太阳、月亮围绕地球交替升降形成温热寒凉的气候变化和季节变迁。小的方面如原子结构,电子围绕质子中子旋转无一不体现着河图圆运动原理,具体到人体上,与人体五脏六腑联系的十二经络布满全身,其中六条经络由下而上运行经气,另外六条由上而下运行经气,阴经阳经依次相接,经络之气依次传递周流全身:肺经下行接大肠经,大肠经上行接胃经,胃经下行接小肠经,小肠经上行接膀胱经,膀胱经下行接肾经,肾经上行接心包经,心包经下行接三焦经,三焦经上行接胆经,胆经下行接肝经,肝经上行入任督二脉后注入肺经,完成一个周期的循环流动。
如果用河图运动描述人体五脏气机运行状态,肝、心、脾、肺、肾分主生、长、化、收、藏。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脾与胃化生气血,分输四脏,脾胃定位四脏之母,五行之中,脾胃属土居中央,脾胃之变为人之中气。人体中的风、暑、湿、燥、寒、火六气都是中气所化。人体中气健运,脾阳升动主消磨,胃气下行主受纳。脾阳左升,肝肾之气随之左升,肝血温升化为心火,完成阴化为阳,精交于神的上升运动。胃阴右降,心肺之气也随之右降,心火凉降,肺气收敛为肾水。精者化为津液,精血归于五脏;粗者化为溲,溺归于膀胱,完成阳降为阴、神归于精的下降运动。
人体十二经气的升降变化以中气为轴心。中医五行学说,不是简单的生克屏列图,而是“土为中心”,这正是内径“五脏皆秉气于胃”、“人无胃气则止”的具体化。一切外感、内伤,无非中气受损,升降失常。升者不升,遂生下陷诸病,降者不降,随生上逆诸病,各经之病无非寒热虚实,而寒热虚实无非升者不升,降者不降;补、泄、温、清之法,无非逆者降之,陷者升之,恢复其升降如常而已。升降上下左右之经气,须先照顾中气,防止用药不当损伤中气。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何宜珊,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