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20A67小议四季与人之间的关联——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内经选读》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在阅读《内经选读》时,每当读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段出自于《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的文字,总是会让人感慨古人的智慧。但感概之余,不免会生出一丝无奈的情绪。从小就接受自然科学教育缺乏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我们,已经读不太懂古人的文章,更别提使用。
随着生活阅历增加,渐渐发现其实古人一直在用最为直观的言语阐述着他们观察到的四季气候更替变化与人之间的关联现象,以及他们对这些关联的思考。只是时代背景文化环境的不同,导致我们在解读和理解上存在着一定障碍。若效仿古人从生活出发,结合对周围气候变化与人体疾病先后关系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古人所记载的这些信息不但有理,而且将之放置于今日,亦仍然适用。故如何正确解读这些信息,是使用这些信息的关键!
春夏秋冬既反映了四季节气各自独特的气候特征,又包含着时间因素。而与四季密切相关的风暑湿燥寒,在作为气候特征的同时,亦是一种致病邪气。
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为例,我们进行解读。
若将春夏秋冬分别看成A、B、C、D,4个时间点,风暑湿燥寒当成致病邪气。则根据时间先后顺序,我们得出:在A时间点先伤于寒之人,后在B时间点易患温病。这是否告诉我们伤于寒之人、与时间、温病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若将春夏秋冬分别看成A、B、C、D,4个不同特征的环境(自然环境或人造环境),风暑湿燥寒仍是致病邪气。将人体先后置于不同特征的环境中,则我们得出:人体在A环境中伤于寒后,再移置于B环境则易患温病。这是否告诉我们环境因素对于伤于寒之人能否发展成为温病有着影响?
若将“冬伤于寒”后人体内部的状态看成一种病理状态A,其他三个病理状态分别为B、C、D。将不同病理状态的人体,处于不同的环境中,则我们得出:处于病理状态A的人,在“春”的环境中易患温病。那么,A状态下的人,处于除春以外的三个季节中又会产生何种变化?不同病理状态下得人体在不同的四季环境中是否会有不同的转归?
若根据春夏长夏秋冬更替过程中天地间阴阳之气的消长变化。将春天温度回升阳气开始生发的状态看成A,其他三个状态分别为B、C、D。我们得出:“冬伤于寒”之人,处于(温度上升)阳气生发的环境A中,易患温病。那么,伤于寒之人发展成温病的过程与外界的温度升高,阳气生发之间有何联系?
再若根据春多风、夏多暑湿、秋偏燥、冬偏寒冷的情况。将春看成“多风”的环境A,其他三个为B、C、D。我们得出:“冬伤于寒”之人,处于“多风”的环境A中,易患温病。那么伤于寒之人与“风”、温病之间存在着何种联系?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洪营东,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