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11A61传承中医,不忘初心——读《灸火烟云》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来自《华严经》中的名句,意思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初心”是什么?我想初心之于我那就是年少时光憧憬未来而写下的人生理想,是我事业开始时奋发努力而立下的承诺与信念——成为一名德术皆备的中医师,传承我国的中医文化。
犹记得临近毕业时,一位专业课老师说过:“一个人只有沉得下去,才能浮得上来!”。她当时鼓励我们,要成为一名中医,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因为你也许需要花费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钻研,才能获得工作中的成就,但请不要丧气,不要为短暂的默默无闻灰心,好好沉淀,好好积累,这样最终才能浮上来,也就是厚积薄发,有所成就。是的,“学会沉淀”恰恰是我们中医人最需要的一种素质。我们这代人多多少少有种弊病,那就是——浮躁,由于太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却往往忽视成功前的积累与准备,从而急功近利,又或许在漫长的积累过程中被磨平了棱角,遗忘了初心,迷失了方向。
如今再看自己,工作已有十年,当初选择从事的针灸专业渐渐的从一种兴趣爱好变成一技之长,然后变成一种谋生手段,对它不再充满好奇与探索,甚至觉得针灸亦不过如此,虽然操作在日渐熟练,但技能逐渐沦为一种套路,缺乏深入,缺乏创新。如此这般,我陷入浮躁,甚是迷茫。前段时间偶然读到《灸火烟云》一书,里面述说了大量的奇针妙灸,经络腧穴的奇法奇效,读完似有茅塞顿开之感。并非仅仅因为里面的奇妙针法对临床有如何的指导意义,而是它让我重新回忆起中医针灸的神奇魅力和价值,比如针灸在古代急危重症当中的应用,针灸在治疗慢性疾病中的优势,针灸的经络起效原理,针法和灸法相辅相成的运用等。一个个神奇的小故事重新唤起了我对针灸乃至中医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针灸历史悠久,针刺疗法最早源于新石器时代“砭石”的出现,灸法则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针灸疗法独特,疗效显著,有广泛的适应证,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广泛的被人们接受。但现代针灸发展也越来越有局限性。首先,随着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冲击,针灸在急危重症上的应用已日渐减少,英雄无用武之地,功力自然逐渐衰退,书面教材无法付诸实践,相应技能必会失传。而中医针灸可治疗内、外、妇、儿、皮肤等各科的数百种疾病,尤其是很多西医中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如各种慢性退行性疾病、功能性失调病等,其中治疗各种疼痛症更是针灸的特长,但是现代针灸真正应用广泛的病种却寥寥无几;其次,中医师承量少,中医院校学习因为中西医结合理念,受到西医文化的影响,中医辨证施治的观念越来越淡漠,中医开始试图用西医原理来解释中医的作用机制,本身就是对中医理论的一种亵渎;再次,现在的针灸医生普遍重针轻灸,把针灸等同于针刺,其实针灸包括针法和灸法,两者同是用经络穴位治疗疾病,一者用针作为工具疏通经络,一者以艾灸条为工具温通经络,治疗方法不同,原理一样。《医学入门》有云:“……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黄帝内经》又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针和灸有各自的适应症,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最后,灸法产生的烟雾排放问题,灸烟对艾灸医师和患者产生的利弊作用等也一直限制着针灸专业的发展,另外还有一些疗法也逐渐被现代理疗设备所取代。
在当下国内的医疗环境中,中医的发展总体趋势是稳步向上的,但我们也不能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医文化会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和质疑。身为一名中医人,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传承中医文化,并且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传承。
传承中医,需不忘初心——并非是让我们中医人始终研究老祖宗的学术成果做“啃老”一族,而是让我们在中医传统文化的沉淀中去发掘去创新,去继承去发扬;传承中医,需不忘初心——不要一味崇洋媚外,不要用西医去主导中医,中西医结合是治疗手段的结合,而非理念的融合,中医人需坚持中医的理念不能忘;传承中医,需不忘初心——在这个物质时代,中医人要用赤诚与热情的心灵来做医生,用良知与仁心去呵护患者。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王伊莞,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