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09A59相濡以沫,勇于探索——《平脉辨证仲景脉学》读后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平脉辨证”是每个中医人的梦想。然而这门绝活大多掌握在经验丰富的民间老中医手中。现如今科班出身的中医,在努力学习掌握西医诊治技术前沿的同时,反而脉学水平高者寥寥。“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我们总推脱诟病中医教育对脉诊不够重视,然而我们为什么不去主动学习呢?
2014年10月,在江西姚荷生研究室举办的临床脉诊培训班上,有幸现场聆听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的“溯本求源,平脉辨证”专题讲座。李老总结“本在经典,源在临床。四诊之中,以脉为首,脉诊在诊断中的权重占50—90%。”李老的讲座使我重新燃起学习掌握平脉辨证的信心,此后我便涉猎学习了李老夫妇的诸多文章著作。
李士懋、田淑霄二老本是大学同学,夫妻情深意笃,相敬如宾,所以他们将书房取名为“相濡斋”,意在相濡以沫,共同研究中医。他们共同写的书也命名为《相濡医集》。田淑霄教授为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妇科疾病诊治。我本身从事妇科专业,因此倍感亲切,学习二老著作之初还萌生了能否有幸北上石家庄得到亲身指导的奢望。后来得知田老已于2013年6月仙逝,不禁唏嘘不已。更出乎意料的是,在距我聆听李老讲座仅仅一年时间,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亦于2015年10月25日驾鹤西去。当日惊闻此噩耗,我也曾发朋友圈沉痛悼念李老逝世。大师音容笑貌尚犹如昨日,在耳畔、在眼前,历历在目。
悦读《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平脉辨证仲景脉学》,深入学习李老夫妇历经50余年钻研经典与临床,苦苦求索而确定的平脉辨证这一思辨体系,是对他们最好的缅怀。李老认为: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而证又依脉而定,脉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精髓、灵魂。掌握了脉,就掌握了平脉辨证体系的钥匙。证确定了,法由证出,方依法立,此即平脉辨证的全过程。使人掌握了这套平脉辨证的思辨方法,就是授人以渔,就可驾驭百病。
李老夫妇临床反复摸索,将平脉辨证这一思辨体系具体化为以下六点:1.以中医理论为指导;2.胸有全局;3.以脉诊为中心;4.首分虚实;5.动态辨证;6.崇尚经方。认为脉诊在疾病的诊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据脉判断疾病性质、病位、病情轻重程度及病势。并结合自己的心得,对仲景脉学进行了研究归纳,阐明了自己的诊病特点。《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并平脉辨证。”顾名思义,平脉辨证即凭脉辨证,此即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伤寒论》开篇首列辨脉法与平脉法二篇,可见对脉诊的重视。每篇标题皆曰“脉证并治”,脉在证之前,即以脉定证,标题即纲。在辨证论治总纲中,仲景又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诊脉大纲中,仲景提出“脉当取太过不及”,太过为实,不及为虚,即首分虚实,至于各篇中以脉定证的实例,俯拾皆是,贯穿全书。
2013-2016年间,我跟随连建伟教授攻读中医临床基础博士学位。连师亦精于平脉辨证,临证往往先诊脉,然后再询问病情。其脉案书写格式亦常以脉诊开头。如“诊得右关脉实大,左脉缓,舌苔薄腻,质红,嗳酸,便溏,日二行,拟保和合葛根芩连汤主之”;“诊得左关弦大,舌苔薄而干,夜寐不安,便秘,拟四物合酸枣仁汤法”;“诊得左关弦,舌红少苔,中脘灼热,拟一贯煎法”;“诊得左关弦,右脉缓,舌苔薄腻边有瘀斑,经水一月半一行,量少,拟逍遥散加味调和之。”
连师经常跟我们讲起原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魏长春老先生的故事。魏老先生年长失聪,诊病几乎全凭脉诊。1974年,连师年轻时仰慕拜会魏老先生,有幸获赠并珍藏魏老先生总结的《诊脉须识常与变》一文。2000年,连师整理后分两期刊登于浙江中医学院学报。知常篇提纲要脉,总归浮、沉、迟、数、滑、涩六类,分清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脏腑气血。达变篇:1.脉有疑似须辨;2.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3.以有神无神辨吉凶;4.诊脉实践经验总结。魏老文章删繁就简、简明扼要,与李士懋教授对脉诊的认识与要点划分有异曲同工之妙。
连师临床亦精于脉诊。我们经常请教怎样才能学好脉学呢?连师谓:《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要号脉,首先心里要虚、要静。不要带有任何成见,清净地、心无旁骛给患者号脉。手到—意到—气到,捕捉生命的信息。“独处藏奸”,细细体会六部脉中的独浮、独沉、独大、独弦、独细……推崇《濒湖脉诀·四言举要》,认为言简而意赅,简洁实用。
连师临床也是身体力行贯彻平脉辨证。比如逍遥散证的病人,往往左手的关脉是弦而略虚的,而右手的关脉应该是缓而无力的,左关属肝,右关属脾,病机是肝郁血虚脾弱,所以左关脉弦,而且弦而无力,是虚弦,主肝郁血虚。右关脉缓而无力,是脾弱的脉。而柴胡疏肝散证,应该是左关脉弦而有力,主肝气不能宣通,而且右关脾胃脉也是比较有力的,是肝胃气滞。还有大柴胡汤证,左关脉应该是弦而有力的,而右关脉也是实大有力的。因为大柴胡汤证是肝胆气郁,是少阳证,但它又有阳明热结,所以右关脉实大、重按有力。在此情况下,才可以用泻下药,宜大柴胡汤。大柴胡汤里有枳壳、有大黄,是由小柴胡汤和小承气汤加减变化而成。所以要凭脉,没有出现相应的脉象怎么可以随便用大柴胡汤呢?
纵观脉学大师们的成才之路,大都是在基层摸爬滚打、千锤百炼而来。我们现今所要做的,就是不要囿于西医的条条框框,放弃对西医检查手段的过分依赖。继承大师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沿着大师足迹,多读书,多临床,多体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总结探索属于自己的平脉辨证技能,切实提高中医临床水平与疗效,使千年中医长盛不衰,神奇脉诊更加绚丽多彩。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高涛,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