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属多年草本植物,大多生长在北方,是农民们种植在耕地或荒地上用来当作饲料用的。
你看,现在的人们就是这样奇怪:住在城市里的人,吃够了饭店里的鸡鸭鱼肉,山珍海味,飞禽走兽,尝惯了美味佳肴,于酒足饭饱之后,偶尔也想吃一些清淡、绿色野性的蔬菜,于是他们想到了苜蓿菜,因为它们长在地里,人们却从不施用化肥,所以它们才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城市人深谙长生之道,所以“野菜就比家菜香”。
在我小时候却不是这样,现在的吃法是把苜蓿在采摘的时候象摘茶叶一样,只拣尖上的嫩叶,而我们那时却差不多把整棵都用镰刀割下来,回家来,母亲只把太老太硬的梗节去掉,其余的就都用刀在菜板上剁碎,然后拌上杂粮面子放在锅里蒸着吃,因为那个年代正闹饥荒,饿使人们讥不择食。
现在的人都在吃上下功夫,生怕得了这病那病的,所以营养得搭配,几种颜色都要有得吃,这才能对人体有益,可那个年代的人们,只要把肚子填饱就行了,谁还敢有这些个穷讲究?像我们那时候才十来岁的孩子们,哪一个不都是脸是绿色的,肚皮呈青紫色,肚子鼓鼓的,隔着肚皮就可看到里边早、中、晚吃的是什么。是什么?肚子里全都是野菜!活脱脱一个绿色孩子!你在电视上看到过“非洲难民”的孩子吗?在讥饿里长大的孩子们,大概都是一个模样。
如今,我也经常带上一个小篮子,蹲到地里去采摘一些苜蓿菜回来,学着城市人的吃法,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找回当年对苜蓿菜情结的一种感觉,因为毕竟是灾荒之年的苜蓿解救了儿时的饥肠辘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