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步曲
董桥用蒋捷的《听雨》来比喻少年、中年、老年三个不同人生阶段的读书:“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读书是“桃李春风一杯酒”。中年读书更近于“江湖夜雨十年灯”。老年看破了红尘,忧愁风雨早就被心境的平和所烘干,也无风雨也无晴,多的是“一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老年看淡虚名浮利,宁静超脱,读书不再为稻梁谋。丰富的阅历使他们能够洞穿书背后的文字,超脱的心态,使他们远离人世的纷扰,静心品出书的真韵味。对他们来说,读书是种消遣,心无旁骛,却能收获最大的身心愉悦。
西汉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之初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我不太同意他对老年人读书的看法,读书的老年人人生虽夜色朦胧,但一支蜡烛的光明足够照亮一个屋子,即使只照亮一方书桌,也能让他们心灵亮堂。
清人张潮的《幽梦影》中有这样的妙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学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隙中窥月,视野有限,庭中望月,月下的身影是孤独的,唯有台上玩月,最为洒脱,台是阅历和见识垒起的人生高台,月亮不再遥不可及,而是放在手中把玩,玩,就是玩味,欣赏的意思,我更喜欢把它理解为“把玩品味,老年人没有上青天揽月的欲望,也没有把酒问月的倾诉,月仿佛是儿时的玩伴,伴他度过最快乐的读书时光”。
我们都有一个向往,一间宁静的小屋,屋里堆满了陈年的书籍,自己仿佛品味陈年老酒,一般品读陈年的文字,偶尔抬起头,似乎刚从唐宋走出,听几声鸡鸣,闻几声犬吠,倦了,就放下书卷,在月光中静静睡熟。可谓,“明月不知人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喜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