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锅匠
(2016-01-13 17:13:46)锔锅匠
在我小时候居住过的那个村庄里,有很多跑南闯北的锔锅匠,人们也习惯地叫他们“小炉匠”。
这些匠人大都肩挑一个小担,一头是锔锅所用的工具,诸如锤子、钻头、锔子之类,另一头是一个手拉的小风匣,另外就是装有不多煤块的小布袋。
一根米来长两头尖的小扁担,贯穿在锔锅匠的肩头上,让他走起路来颤颤悠悠,据他们自己讲,有时一天走几十里的山路,一点儿都不觉得累。
这些锯锅匠差不多都是“闯关东” 来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关外地区比起内地来要富裕一些,最起码可以让手艺人吃饱肚子,过了大年,出了正月就走出去,等到冬天冷的实在待不下去了,这才回到家来,已是年关将近。
那个年代,“闯关东”也不完全是合法的,他们得在各自住的村子里开上“公社证明”,再讲好一年给生产队里交多少钱,好在那时工分值很低,一年也就交个二、三百块钱,所以很多年轻人都往外跑,剩下来的就都是“笨鸭子”了。
东北人爱吃酸菜,秋后收下大白菜来,没法储藏,就都腌制在大水缸里,听说每家都有几只大缸,自然不小心就破的多,所以也就有了锯锅匠的市场。
锔锅匠要同时兼具两门手艺:一是锔大缸,二是补漏锅,锔大缸时,他们用事先打制好的锔子把裂缝的缸用手中的金钢钻,让一条可以拉动的皮条带动着转起来,钻成一排小洞,然后把锔子钉上去,再用中的小锤子轻轻地敲进去,一个一个的锔子钉进去之后再抹上一点石灰做成的腻子,这样,一个废弃的破缸就又重新利用了。
这时,如果有人家搬来一口铁锅,无论这口锅是裂条缝还是破个洞,主人都舍不得换新的,于是补锅的师傅便在树下或户家的房檐下支开摊子,生起炉火,把装好铁块的坩锅放在炉子上,一手拉动风匣,腾出另一只手来,把生铁锅洗干净,一会儿,坩锅里的铁块熔化成了铁水,锔锅匠拿出他的专用工具——两条三、四寸长的圆柱形布袋,里面已经用麦麸夯实,用铁勺舀上铁水对准锅上的裂缝或破洞按紧,用另一个在锅的另一面使劲按住,等铁水冷却凝固,漏锅便补好了。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人们生活的逐渐提高,锔锅匠早已失去了生意,只是他们的形象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