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声
(2014-12-16 13:38:54)
标签:
佛学 |
唐代诗人虞世南在他的【蝉】一诗中写道:“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久不闻蝉声,只有向诗中寻觅,读了这首诗后,方才明白了为什么古人对蝉和蝉鸣有着那么多的向往和生动的比拟。
记得在我小的時候,听到蝉声是从麦秋時开始的,这个时候,麦子上场,金黄色的麦粒被碌碡压下来,摊放在场上,一群人坐在树下纳凉,这時树的绿阴里传出“伏停儿、伏凉儿”的叫声,叫得人心都痒痒的。
蝉声来自于树的高处,所以才说它是“居高声自远”,但我认为的“高”与诗人所暗喻的高是不一样的,因为只有立身品格高洁的人,自能声名远播,并非借着秋风的力量。
不知从什么时候,我们听到的蝉声越來越少了,只因是环境改变了这一切,多少年前,不管树木有多少,但那时的空气很洁净,以吸露汁为生的蝉,每天都趴伏在高高的柳树上,一边把吸管插入嫩枝,一边振翅高鸣。
雌蝉不会鸣呌,但它们把卵产在树枝上,到了成熟的季节,它们就会纷纷地从树上掉落到泥土中,再经过数年或更长的時间变成了蛹,终于在一天雨后的晚上,从泥土中爬到树干上。
这些年蝉少了,可它们那悅耳动听的长鸣声,一到夏季便会在耳边响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