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背影》|王益民课堂实录

(2017-09-12 21:09:2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创意设计

《背影》

执教:王益民

学生:陕西麟游县镇头中学 初二(10)班


(一)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我们来听写几个生字词好吗?

:好!

(有很多同学举手。一生上黑板听写,共六个词:狼藉、踌躇、蹒跚、橘子、颓唐、惦记。学生互批,有两人未全对,老师提醒他们订正。)

:哪位同学能用一段话,概括下文章的内容,要用上这六个词语哦。

:朱自清(师纠正为),回到家,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心中十分难过。父亲送我去车站,一开始颇踌躇了会儿,但最终还是决定亲自送我,还过铁道为我买了几个橘子。父亲老境颓唐,但他依然惦记着自己的儿子和孙子。

:六个词语都用上了,哪位同学评点下。

:买橘子是主要情节,***同学概括出来了,最好前后加上这篇散文写了……的故事。这样就完整了。

:这位同学,你认可他的评点吗?(认可。)是的,回答问题要注意语言的完整性。同学们,假如将这幅图(屏显:背影图片)当作课文《背影》的插图,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差不多吧。

:差不多是差多少?(生笑)

:哦,对了,这是现在的人,的父亲是过去的人。

:具体?

的父亲是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个人不是。

:谢谢。你学会从文中寻找不同了。我们这节课回答问题都要从文中寻找依据,好吗?

:好。

:再看这幅图画,可以作为插图吗?(生异口同声:可以。)

:看了这幅图,尤其是预习了这篇散文后,你感动了吗?

:感动了。

:你为什么被感动了?

:这位父亲身体不好却为儿子买橘子。

:身体不好?

"父亲是个胖子"

:有没有同学没被感动的?(生都摇摇头,一生犹犹豫豫的想举手)你说。

:我不怎么感动,因为这些事我们的父母也经常做,甚至做得更好!

:你也没被感动?(生羞赧笑笑)谢谢你,告诉了老师,你真实的想法。你先保留你的想法,好吗?(生点点头)


(二)

:文中的父亲哪些细节让你感动?我们先来看一个细节。(屏显: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谁来说说?

:父亲嘱咐茶房让我感动。

:怎么嘱咐

再三

嘱咐的怎么样?

仔细

:所以,这句话的细节在哪里?

再三仔细

:对!这就是细节。待会儿我们就这样寻找这样的细节,好吗?(生点头)

再三仔细嘱咐就能让人感动吗?有时候,我们把它叫作啰嗦的。(生茫然)去第4段找找,看看的有没有新的发现。

:我发现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二十岁的大孩子,北京去过两三次了,父亲还这样,把我当小孩子,很感动。

:你们再看看第5段,能不能为这种感动再找出第三个理由。(生默读)

:从第5段看出来,当时并不赞同父亲所谓的,只是没有说出来;父亲应该能感受到,但他并不在意,还是这样。这的确让我们感动。

:也就是说,父爱是永远的,与儿女的年龄无关、甚至与儿女对自己的态度也无关。这是一种没有条件的父爱。大家知道,浦口车站送别是哪一年?

1917年。师:对,是1917年。我们来看一则资料,或许,你还会找到感动的第四条理由。(屏显:“1915年:父亲给儿子包办婚姻,儿子生气。1916年:儿子考上北大,把名字朱自华改为朱自清,老爸很生气。”1分钟后)找到了吗?

:父子关系出现了问题,在出现了问题的情况下,父亲还能再三嘱咐,很不简单。

:最重要的是出现了大问题,朱自清的父亲是一位严父,恪守着封建道德伦理,为儿子包办婚姻,要知道,朱自清的新文化运动熏陶下的新人,是具有自由、民主思想的人,改名字属于大逆不道。包办改名是新旧思想激烈冲突的表现。正是在这样一种矛盾下,父亲仍然无条件的、一如既往地向示爱。不感动,除非铁石心肠了。你现在感动了吗?(师问前面那位不怎么感动的同学,这位同学若有所思点点头)


(三)

:同学们再找一些父亲的细节,说说为什么感动。注意在原文圈点勾画。(约1分钟后)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汇报你所找到的地方。(约2分钟后)各组选定一处,再商议下,待会儿在全班汇报。(约1分钟后)

:我们这一组推荐这个细节:第6段,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四个动词:攀、缩、微倾、努力。父亲不顾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亲力亲为,大有一种为儿子可以赴汤蹈火的意思。所以很感动。

:我来补充下,越是吃力、父爱就越深。更何况,是在父子关系有点紧张情况下。这个背影,是电影中的定格,当初定格在的心中,后来定格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

:说的太好了,还有哪一组?注意,后面组的汇报的细节不能与前面重复。

:我们组找到第5段这一句: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靠车门,是父亲想让我上下方便,空气也会好一些,父亲却像母亲一般的细致入微,不能不让人感动。

紫毛大衣铺好座位这个细节呢?

不太珍惜父亲的礼物,竟然把它铺在座位上当座垫。父子之间互相的爱有点不一样。

:是不对等,是吧?越是不对等,父亲的爱就越让人感动。有关资料显示,后来,朱自清把这件紫毛大衣卖给了一位同窗,然后去买了一套书。(生吃惊)还有哪一组?

:我们组是第6段后面一点: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扑扑说明父亲像完成了一件大事,很高兴、很欣慰、很轻松。

:换成“‘弹了弹衣上的泥土行不行?生:不行!弹了弹有点拘谨、有点做作,没有一种释然的心理。

:你很会揣摩。以上都是一些动作的细节,还有其他方面的细节吗?

:老师,我们找到的是父亲的四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每一句话都很朴实,每一句话都在关怀,简简单单、朴朴实实,家常菜,养人。

:你能读一读吗?(生读后,响起自发的掌声)

:刚才我们分析了动作的细节、语言的细节;还有服饰也很感人。(屏显: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生不解)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是那个时期的礼服。

:这说明父亲车站送别儿子,是很正式的。

:还有细节。(屏显: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生亦不解)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紫色是尊贵的颜色,如北京故宫又称为紫禁城,所谓紫气东来。可见父亲的用心;买橘子,扬州人叫走局,是一种吉祥的祝福。(生恍然大悟)这叫什么细节?

:情感的细节吧。

:就是情感的细节。请一位同学总结下,我们一共从哪几个方面寻找了父亲的细节?

:从动作、语言、服饰、情感四个方面分析了父亲浦口送别儿子感人的细节。


(四)

:既然这么感人,散文中的感动了吗?哪些细节看出来的?请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约1分钟后)

:没有感动。第5段有交代,”“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不仅如此,心里还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这是的心理活动。父亲并不知道。文中有四次写流泪,都是感动的泪。第一次,在第1段,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在第6段,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还是在第6段,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最后一次,是最后一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

:不对。第一次、第四次都不是现场流的泪。只有二、三次,是看见父亲的背影和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里,我的眼泪来了

:是的。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哪一次更感动?同桌间再交流。(约1分钟)

:我们俩意见不一样,能各自说说吗?

:当然。

:我认为第一次更感人,几个动词,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最重要的是课文题目《背影》的由来。

背影应该是泛指这一次送别看到的父亲的背影,不是单指那一次。你看——“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里的,不仅人多,也能看出的眼睛是紧紧盯着父亲的,叫目送吧。尤其是再也找不着,这里好像有所指,有无限的悲伤在这里。

:我赞同第二位同学的意见,第一次是感动于父亲买橘子的艰难,是对于的感动;第二次是感动于父亲离开自己视线的一种惆怅,甚至还有懊悔。


(五)

:既然如此感动,1917年当初为什么不写《背影》?一直到1925年,八年后才写下《背影》?

:可能是没空。

:心里不爽。

:我们再来看则资料。(屏显:1.1915年:父亲给儿子包办婚姻,儿子生气。2.1916年:儿子考上北大,把名字朱自华改为朱自清,老爸很生气。3.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父子浦口车站别离。那年作者20岁。4.1920年:儿子毕业了,到南方去工作。5.1921年:儿子回来工作,父亲领了儿子工资,儿子愤然离家出走。6.1922年:儿子带老婆孩子回家,父亲先不准他进门,后进门不说话。7.1924年:儿子写了篇家庭矛盾的小说,父亲说暴露了家丑8.1925年:父亲给儿子写信,儿子在泪水中写了《背影》。9.1928年: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结束。10.1945年:父亲去世。)

:八年来,父子关系一直疙疙瘩瘩的。写的时机还不成熟。

:什么时候成熟了?

1925年,收到父亲的信。

:你读一读。(生读: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膀子疼痛能得出大去之日不远矣的结论吗?老师膀子也痛。(生笑)事实上,父亲是多少年后才去世的?

1945年,20年后!

:那么为什么要向儿子示弱

:动之以情,父亲想缓解父子关系。

1925年,朱自清早已是清华大学教授,按说,缓解父子的关系,应该谁更主动一点?

:儿子!

:儿子做了吗?读第七段——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可惜,1925年写成后,又过了三年,1928年,父亲才读到这篇文章,当时是泪流满面,半晌没有说话。

:同学们,《背影》只有1300来个字,却有三个时间错位,很值得玩味:第一个错位,1917年浦口车站买橘送别,8年后的1925年才写作《背影》;第二个时间错位,父亲1925年来信说自己大约大去之日不远矣20年后的1945年才去世;第三,1925年写作《背影》,父亲3年后的1928年才读到。传统伦理与现代思想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交锋让《背影》复杂起来、让本应心心相映的父子复杂起来。这对父子,用一位教授的话来说,他们爱得隔膜,爱得惭愧、爱得沉重、爱得痛苦。这位同学(再次问前面那位不怎么感动的同学)你来总结下这节课,好吗?

:我说不怎么感动,是以为事情太小;没想到,却这么复杂,朱自清的《背影》,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父爱,一篇《背影》隐藏的却是曲曲折折的父子情。谢谢老师。(掌声)

:谢谢初二(10)班的同学,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