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王益民课堂实录
(2017-09-12 21:09:2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创意设计 |
《背影》
执教:王益民
学生:陕西麟游县镇头中学
(一)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我们来听写几个生字词好吗?
生:好!
(有很多同学举手。一生上黑板听写,共六个词:狼藉、踌躇、蹒跚、橘子、颓唐、惦记。学生互批,有两人未全对,老师提醒他们订正。)
师:哪位同学能用一段话,概括下文章的内容,要用上这六个词语哦。
生:朱自清(师纠正为“我”),“我”回到家,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心中十分难过。父亲送我去车站,一开始颇踌躇了会儿,但最终还是决定亲自送我,还过铁道为我买了几个橘子。父亲老境颓唐,但他依然惦记着自己的儿子和孙子。
师:六个词语都用上了,哪位同学评点下。
生:买橘子是主要情节,***同学概括出来了,最好前后加上“这篇散文写了……的故事。”这样就完整了。
师:这位同学,你认可他的评点吗?(认可。)是的,回答问题要注意语言的完整性。同学们,假如将这幅图(屏显:“背影”图片)当作课文《背影》的插图,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生:差不多吧。
师:差不多是差多少?(生笑)
生:哦,对了,这是现在的人,“我”的父亲是过去的人。
师:具体?
生:“我”的父亲是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个人不是。
师:谢谢。你学会从文中寻找不同了。我们这节课回答问题都要从文中寻找依据,好吗?
生:好。
师:再看这幅图画,可以作为插图吗?(生异口同声:可以。)
师:看了这幅图,尤其是预习了这篇散文后,你感动了吗?
生:感动了。
师:你为什么被感动了?
生:这位父亲身体不好却为儿子买橘子。
师:身体不好?
生:"父亲是个胖子"。
师:有没有同学没被感动的?(生都摇摇头,一生犹犹豫豫的想举手)你说。
生:我不怎么感动,因为这些事我们的父母也经常做,甚至做得更好!
师:你也没被感动?(生羞赧笑笑)谢谢你,告诉了老师,你真实的想法。你先保留你的想法,好吗?(生点点头)
(二)
师:文中的父亲哪些细节让你感动?我们先来看一个细节。(屏显: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谁来说说?
生:父亲“嘱咐”茶房让我感动。
师:怎么“嘱咐”?
生:“再三”。
师:“嘱咐”的怎么样?
生:“仔细”。
师:所以,这句话的细节在哪里?
生:“再三”和“仔细”。
师:对!这就是“细节”。待会儿我们就这样寻找这样的细节,好吗?(生点头)
师:“再三”、“仔细”的“嘱咐”就能让人感动吗?有时候,我们把它叫作“啰嗦”的。(生茫然)去第4段找找,看看的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二十岁”的大孩子,北京去过“两三次”了,父亲还这样,把我当小孩子,很感动。
师:你们再看看第5段,能不能为这种感动再找出第三个理由。(生默读)
生:从第5段看出来,“我”当时并不赞同父亲所谓的“爱”,只是没有说出来;父亲应该能感受到,但他并不在意,还是这样。这的确让我们感动。
师:也就是说,父爱是永远的,与儿女的年龄无关、甚至与儿女对自己的态度也无关。这是一种没有条件的父爱。大家知道,浦口车站送别是哪一年?
生:1917年。师:对,是1917年。我们来看一则资料,或许,你还会找到感动的第四条理由。(屏显:“1915年:父亲给儿子包办婚姻,儿子生气。1916年:儿子考上北大,把名字“朱自华”改为“朱自清”,老爸很生气。”1分钟后)找到了吗?
生:父子关系出现了问题,在出现了问题的情况下,父亲还能“再三嘱咐”,很不简单。
师:最重要的是出现了“大问题”,朱自清的父亲是一位“严父”,恪守着封建道德伦理,为儿子包办婚姻,要知道,朱自清的新文化运动熏陶下的新人,是具有自由、民主思想的人,“改名字”属于大逆不道。“包办”与“改名”是新旧思想激烈冲突的表现。正是在这样一种矛盾下,父亲仍然无条件的、一如既往地向“我”示爱。不感动,除非铁石心肠了。你现在感动了吗?(师问前面那位“不怎么感动”的同学,这位同学若有所思点点头)
(三)
师:同学们再找一些父亲的细节,说说为什么感动。注意在原文圈点勾画。(约1分钟后)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汇报你所找到的地方。(约2分钟后)各组选定一处,再商议下,待会儿在全班汇报。(约1分钟后)
生:我们这一组推荐这个细节:第6段,“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四个动词:攀、缩、微倾、努力。父亲不顾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亲力亲为,大有一种为儿子可以赴汤蹈火的意思。所以很感动。
生:我来补充下,越是吃力、父爱就越深。更何况,是在父子关系有点紧张情况下。这个“背影”,是电影中的定格,当初定格在“我”的心中,后来定格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
师:说的太好了,还有哪一组?注意,后面组的汇报的细节不能与前面重复。
生:我们组找到第5段这一句:“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靠车门”,是父亲想让我上下方便,空气也会好一些,父亲却像母亲一般的细致入微,不能不让人感动。
师:“紫毛大衣铺好座位”这个细节呢?
生:“我”不太珍惜父亲的礼物,竟然把它铺在座位上当座垫。父子之间互相的爱有点不一样。
师:是不对等,是吧?越是不对等,父亲的爱就越让人感动。有关资料显示,后来,朱自清把这件紫毛大衣卖给了一位同窗,然后去买了一套书。(生吃惊)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组是第6段后面一点:“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扑扑”说明父亲像完成了一件大事,很高兴、很欣慰、很轻松。
师:换成“‘弹了弹’衣上的泥土”行不行?生:不行!“弹了弹”有点拘谨、有点做作,没有一种释然的心理。
师:你很会揣摩。以上都是一些动作的细节,还有其他方面的细节吗?
生:老师,我们找到的是父亲的四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每一句话都很朴实,每一句话都在关怀,简简单单、朴朴实实,家常菜,养人。
师:你能读一读吗?(生读后,响起自发的掌声)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动作的细节、语言的细节;还有服饰也很感人。(屏显: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生不解)“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是那个时期的礼服。
生:这说明父亲车站送别儿子,是很正式的。
师:还有细节。(屏显: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生亦不解)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紫色是尊贵的颜色,如北京故宫又称为“紫禁城”,所谓“紫气东来”。可见父亲的用心;买“橘子”,扬州人叫“走局”,是一种吉祥的祝福。(生恍然大悟)这叫什么细节?
生:情感的细节吧。
师:就是情感的细节。请一位同学总结下,我们一共从哪几个方面寻找了父亲的细节?
生:从动作、语言、服饰、情感四个方面分析了父亲浦口送别儿子感人的细节。
(四)
师:既然这么感人,散文中的“我”感动了吗?哪些细节看出来的?请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约1分钟后)
生:没有感动。第5段有交代,“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不仅如此,“我”心里还“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生:这是“我”的心理活动。父亲并不知道。文中有四次写“我”流泪,都是感动的泪。第一次,在第1段,“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在第6段,“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还是在第6段,“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最后一次,是最后一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
生:不对。第一次、第四次都不是现场流的泪。只有二、三次,是看见父亲的背影和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里,“我的眼泪来了”。
师:是的。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哪一次更感动?同桌间再交流。(约1分钟)
生:我们俩意见不一样,能各自说说吗?
师:当然。
生:我认为第一次更感人,几个动词,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最重要的是课文题目《背影》的由来。
生:“背影”应该是泛指这一次送别看到的父亲的“背影”,不是单指那一次。你看——“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里的“混”,不仅人多,也能看出“我”的眼睛是紧紧盯着父亲的,叫“目送”吧。尤其是“再也找不着”,这里好像有所指,有无限的悲伤在这里。
生:我赞同第二位同学的意见,第一次是感动于父亲买橘子的艰难,是对于“事”的感动;第二次是感动于父亲离开自己视线的一种惆怅,甚至还有懊悔。
(五)
师:既然如此感动,1917年当初为什么不写《背影》?一直到1925年,八年后才写下《背影》?
生:可能是没空。
生:心里不爽。
师:我们再来看则资料。(屏显:1.1915年:父亲给儿子包办婚姻,儿子生气。2.1916年:儿子考上北大,把名字“朱自华”改为“朱自清”,老爸很生气。3.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父子浦口车站别离。那年作者20岁。4.1920年:儿子毕业了,到南方去工作。5.1921年:儿子回来工作,父亲领了儿子工资,儿子愤然离家出走。6.1922年:儿子带老婆孩子回家,父亲先不准他进门,后进门不说话。7.1924年:儿子写了篇家庭矛盾的小说,父亲说暴露了“家丑”。8.1925年:父亲给儿子写信,儿子在泪水中写了《背影》。9.1928年: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结束。10.1945年:父亲去世。)
生:八年来,父子关系一直疙疙瘩瘩的。写的时机还不成熟。
师:什么时候成熟了?
生:1925年,收到父亲的信。
师:你读一读。(生读:“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师:“膀子疼痛”能得出“大去之日不远矣”的结论吗?老师膀子也痛。(生笑)事实上,父亲是多少年后才去世的?
生:1945年,20年后!
师:那么为什么要向儿子“示弱”?
生:动之以情,父亲想缓解父子关系。
师:1925年,朱自清早已是清华大学教授,按说,缓解父子的关系,应该谁更主动一点?
生:儿子!
师:儿子做了吗?读第七段——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师:可惜,1925年写成后,又过了三年,1928年,父亲才读到这篇文章,当时是泪流满面,半晌没有说话。
师:同学们,《背影》只有1300来个字,却有三个时间错位,很值得玩味:第一个错位,1917年浦口车站买橘送别,8年后的1925年才写作《背影》;第二个时间错位,父亲1925年来信说自己“大约大去之日不远矣”,20年后的1945年才去世;第三,1925年写作《背影》,父亲3年后的1928年才读到。传统伦理与现代思想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交锋让《背影》复杂起来、让本应心心相映的父子复杂起来。这对父子,用一位教授的话来说,他们“爱得隔膜,爱得惭愧、爱得沉重、爱得痛苦。”这位同学(再次问前面那位“不怎么感动”的同学)你来总结下这节课,好吗?
生:我说“不怎么感动”,是以为“事情太小”;没想到,却这么复杂,朱自清的《背影》,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父爱,一篇《背影》隐藏的却是曲曲折折的父子情。谢谢老师。(掌声)
师:谢谢初二(10)班的同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