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w690/a1feb0cfg7c438febff5e&690文/残月清风
中国历史上名人无数,诸葛亮却让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他是伟大的智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是智慧、正义的化身。一千五百年来人们崇拜、尊敬他,人们多以头戴纶巾,轻摇羽扇,清秀儒雅,飘飘然、道骨仙风的外貌来描绘他。
在三国那个群雄涿鹿天下的年代,诸葛亮过着与世无争的闲适生活。他志向不凡,荆州一带小有名气。当时,刘备由于事业的坎坷不顺,很想找一位为自己谋划方略的贤士,徐庶便向他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亲自前往请教,于是才有了古今著名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
残月清风认为“三顾茅庐”之所以被后人敬仰、称赞,可能是因为诸葛亮卓越的名声,使其成为了后代文人眼中理想的形象。而作为一个传奇故事,文人们都渴望有明君的知遇,那是一种无比的荣耀。所以,“三顾茅庐”也是千古文人心中一个梦想的折射。
是什么让诸葛亮流芳百世呢?首先是鞠躬尽瘁、他心甘情愿、在白帝城答应了刘备托孤,以致终身为之奋斗的千古道义。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的一番希望,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支撑着蜀汉政权。他不辞辛劳,数度亲征,最终积劳成疾,死在北伐的战场上。在执政的十几年中,诸葛亮虽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但从未像历代很多权臣一样产生谋朝篡位之心,即使刘禅被后人称做是“扶不起的阿斗”,他依然心无旁骛,一片公心。日月可鉴。他完美地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谛,无愧为千秋楷模。
建蜀初年,蜀国南部少数民族发生叛乱。诸葛亮亲自率兵去南方平定叛乱。诸葛亮善于用兵,七次擒获叛王孟获,但他每次都放了孟获,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安心归蜀。诸葛亮一直没有忘记统一中原的愿望。公元227年,诸葛亮向刘禅上了《出师表》,安排好内政,出兵北伐。最后败归。为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并自贬三级。后来,诸葛亮又多次北伐,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北伐。在五丈原扎营,与魏军在渭水两岸形成对峙局面。由于司马懿采取坚守的方针,在速战不成的情况下,诸葛亮令士兵屯田,准备长期坚持。8月间,积劳成疾,病逝星落于五丈原军中,终年54岁。那一天,昏天地暗,日月无光、秋风萧瑟、孤雁凄切、秦川呜咽、万民同悲、秋风生寒,大雁孤鸣、夕阳西下,惟有人断肠!你的离去,足以使天地为之动情,日月为之哭泣!清风发出哀鸣之声、明月黯然失色。
细数诸葛亮辅佐蜀汉近30年,没有一日松懈过。他就这样忠诚,尽管他可以自立为王,而他却没有这样做,忠心耿耿的尽着一个为人臣子的义务。三分天下的壮志雄心犹存,兴复汉室的余愿却未了,残月清风感叹、唏嘘落泪之余,却也深深领悟了,诸葛孔明先生一生着实是为人类文化演绎了一出忠义大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都成为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隆中对》条分缕析,《出师表》慷慨陈词,痛表忧国忧民之心,多次北伐,想一统中原,报刘备知遇之恩。残月清风手捧《三国演义》漫步在楼下林荫小道之中,翻书阅读,寻你的微笑,寻你的风姿!却为何,在我朦胧的泪眼里已不再有你的身影?而这位才比天高,心系天下的人,最终还是乘风而去。而我努力想从书中找寻出天下群雄逐鹿中原时,你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兵灰飞烟灭、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孔明借东风感怀、抒情的借古证今场景......
历史早已过去,追溯旧事,你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与人、与天奋斗的一生。你的智慧、精神让人称赞,巴蜀大地,青山还在,绿水依旧。被誉为“千古良相”的您,为后人传唱千古。隆中,风景依旧。小桥,流水,野花,竹林,草庐相伴左右,仿佛能寻到你身影,还在这里耕田,束发读书、吟诗会友、抚琴高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