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伟大诗仙李白诗与酒的完美结合

(2012-12-21 00:51:14)
标签:

乘风归去

李白诗

强权

儒家思想

后人千古敬仰

分类: 史海沉勾

http://s2/mw690/a1feb0cfnd1ac7c360aa1&690
    诗仙李白为后世留下了太多浪漫的诗句,天马行空的意境中,他的一生也隽永而飘逸。就连李白之死,也堪称古今最为诗意的人生结局。水中捞月—生来纵情诗与酒的天才,终于还是归于水和月。然而,这果真是他最后的归宿吗?

   “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宫锦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皓月当空,江水如银,泛舟而行,酒醉的诗人为美景所醉,伸手去碰触水中的月影,却飘飘然落入水中,与明月、清辉融为一体。似乎只有这样的消逝,才配得上“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一代诗仙李白。千百年来,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诠释一代诗仙李白的死亡之谜。

    然而,艺术化的想象固然美好,却不能代替历史的真相。纵然被尊为“诗仙”,李白仍是常人,“水中捞月”的传说一直让后人难以信服,李白之死也成为后人追问的千古之谜。唐代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朝代,也是一个诗人“离奇死亡事件最多的朝代。王昌龄被人谋害,王勃受惊坠海,卢照邻投水自尽,骆宾王则是生死不明。李白之死也未能逃开这个“怪圈”,历来说法不一,争论激烈。

    关于李白的死亡真相,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饮酒过度而死,二是身患重病而死,三是捞月溺水而死。

    第一种说法记载于《旧唐书》,“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唐代诗人皮日休在《七爱诗》中也写道:“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现代作家郭沫若更是以此为据,从医学的角度出发,考证出“腐胁疾”是“脓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这是关于李白之死最有说服力的正史记载,后来的学者大多采纳这一说法。

    第二种说法也有历史考证。李白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撰写的《草堂集序》中说“公又疾亟”;唐代诗人范传正说他“盘桓利居,竟卒于此”;与李白有过交往的刘全白也说“偶游至此,遂以疾终”。至于李白患的是什么病,这种说法就没有详细解释了,只是说李白61岁时请缨杀敌,因病半途而归,第二年病死。由此可见,第二种说法与第一种说法较为类似,很可能也是指李白饮酒过度而患重病致死。

    第三种说法则见于文学笔记和歌咏传说,听起来更像天方夜谭,但符合李白一生的性格和作风。也许正因如此,这种说法的传播最广,影响最大。“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李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根据“水中捞月”的传说,后世文人画家创作了不少相关题材的作品,“捉月亭”、“醉月亭”等建筑也相继出现。更加离奇的是,有人把“捞月”和“骑鲸”联系起来,说李白是“直驾长鲸归紫清”,活脱脱把李白描述成一个“谪仙人”。

    一代诗仙的三种死法,无论哪一种,都与醉酒有关。而李白的嗜酒成性,又与他一生坎坷的仕途紧密相连。遍览群书、周游山川的李白,并非从一开始就笃定做一个狂放不羁的诗人。他在青年时代怀有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当时,唐朝推崇道教思想,招揽了一批隐居深山的“隐士”。这些“隐士”之中,有很多是假扮清心寡欲,等待朝廷召用的,李白也走了这条“终南捷径”。天宝元年(742),由于玉真公主的举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获得政治出路的李白激动不已,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然而他并未料到,等待他的却是凶险的政局和一生的失意。

    天宝年间的玄宗朝已不是高度繁荣的开元盛世,唐玄宗沉迷于歌舞升平,长期不理朝政。李白入京后,成为了唐玄宗的御用文人,除了写写歌功颂德的诗文,就是填填风花雪月的艳词,其中就有为杨贵妃所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李白日渐认识到自己离最初的政治理想越来越远,开始纵酒买醉,也逐渐显露出狂放的诗人性格。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李白自恃才高,让杨贵妃为他磨墨,高力士为他脱靴。关于其中因由,有不同版本的传说。或说唐玄宗爱李白诗才,李白便恃才放旷,要求杨贵妃为他磨墨、高力士为他脱靴,他才肯写诗。然而根据李白当时的真实地位,这种可能性很小。也有传说,唐玄宗与李白对饮,两人都喝醉了,李白便借着酒兴要高力士为他脱去靴子宽松一下,唐玄宗随口就下令了。还有说法是,一个小国呈送文书给唐玄宗,然而这个国家的语言文字除了李白再无一人通晓。这时李白便提出了上述要求,唐玄宗无奈只好答应。

    相传高力士为报复李白,便想方设法在杨贵妃面前进谗言。李白曾为杨贵妃写过一首诗:“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这是用“可怜飞燕倚新妆”来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说杨贵妃堪比汉代美女赵飞燕。高力士却故意歪曲李白的意思,对杨贵妃说:“赵飞燕出身卑微,得到汉成帝的宠爱后又得意忘形,恃宠而骄,最后还被废自杀。她虽然贵为皇后,但名声太差,李白用赵飞燕来比您,实在是卑贱至极啊。”杨贵妃听后非常愤怒,从此更加阻挠李白的为官之路。李白的行为作风不仅得罪了当权红人,也逐渐遭到同僚的诋毁。他仅在宫中待了不到两年便被“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后,李白越发沉迷于诗酒,整日挥洒诗情,大醉而归。政治上遭遇挫败之后,李白的诗风反而更加成熟,个性的张扬也臻于极致。在酒酣之际,李白创作出了一批流传千古的诗篇。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脍炙人口的《将进酒》是李白饮酒诗的代表作。诗中虽暗含了李白借酒消愁的痛苦,但仍不失豪迈、豁达的情怀,反而让人越发感觉到李白奋发积极的人生态度。借助于酒,李白不仅获得了作诗的灵感,还获得了超脱于人生际遇的洒脱。

    后人统计,李白直接写酒的诗便占据了他所作诗歌总数的1/4,在酒醉时写的诗更多,无怪乎留下了“斗酒诗百篇”的美谈。《月下独酌》、《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客中行》等都是诗与酒的完美结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然而,游历山川多年的经历并没有完全泯灭李白的政治理想。他仍然关心国事,对入朝为官抱有一线希望。安史之乱后,永王李璘邀请李白加入其幕府。李白怀着消灭叛乱,为国家太平、百姓安定献力的天真幻想接受了邀请。不料永王不久触怒了唐肃宗被杀,李白也因此入狱,后来被流放夜郎。这次重大挫折对李白之死造成了直接影响,他被赦时已经59岁,晚年在江南一带流落,终于郁郁而终。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他还深受游侠思想影响,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

    李白生平浪迹天下,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他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这就养成了他崇尚英雄的性格。反映在诗歌中,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如草芥的义士。这反映了他敢于反对封建秩序,不畏强权的游侠思想。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总之,李白是时代的骄子、盛世的歌手。他的诗歌以蓬勃的浪漫气质表现出无限生机,成为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诗仙李白集文人、酒徒、道士、侠客为一身的大诗人,不仅是“盛唐气象”的巨音标尺。在李白的身上,横空出世的才华与澎湃饱满的激情水天相接般地自然交融为一体,辉耀着整个中国古代辽阔的文化苍穹。这个天地造就的复杂糅合体,以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标榜着属于他自己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统一,对立又统一地引领着他的心灵走向。

    李白的思想,深入骨髓,直抵心灵。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是为挽留不可挽留的时光所作的一种自然且高贵的人生姿态。当理想破灭,窥破红尘。李白并没有将人生之舟永远抛锚浅滩。 洒脱得身无外物之束。他要跳出那个喧嚣的尘世,回归自然,过着乘桴于海、云游四方的诗意生活。虽然,他有些不甘,尽管“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那片“云彩”是他一生真实写照。它太沉重了,还不如干脆放手,了却一身疲惫。诗仙李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永远遥望的背影。

    也许一生落魄、醉酒而死,才是李白的死亡真相。不管如何,诗仙李白的思想、品格和气质对后世人产生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其诗词更是我国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千百年来受后人点评赞赏学习,因为人们宁愿相信在那个明月清辉夜晚的江上,“谪仙人”的灵魂乘风归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