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mw690/a1feb0cfnd15bc0065133&690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南京大屠杀......中国和日本有着说不清的恩怨情仇,中国和日本在地理上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唇齿相依的领邦,历史上有过漫长的友好往来,如汉唐。也有过水火不容的时候,后者典型的莫过于元朝时忽必烈的两征日本,其声势浩大,规模可谓空前,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明初建国的时候,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也有过进攻日本的打算。
“倭寇”是明朝的关键词之一,“倭患”一直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尽管在后期有诸如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一力抗击,但是一直要到德川幕府17世纪,连续三次发布锁国令的时候,“倭寇"才真正意义上在我国东南沿海绝迹,“倭患”也才真正解决。
早在朱元璋统治的洪武时期,倭寇就长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骚扰。洪武年间有记载的倭寇入侵达44次之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平均每年超过两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可谓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洪武元年,朱元璋派永嘉侯朱亮祖镇守广东,在沿海要地设置卫所,派兵防守,同时发国书给日本诸国(当时日本正处于分裂的“南北朝”时期)表达了自己希望与日本诸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一起消灭倭寇,共享太平之福的愿望。但当时的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诠以“倭寇乃九州海贼所为,日本政府股本就不知道”为由予以搪塞。洪武二年,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朱元璋又派杨栽等七人出使日本,并亲自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威胁“倭寇”。接到信后,日本国的怀良亲王大怒,斩杀明使五人,其他的悉数扣留,朱元璋的这一次交涉毫无成果可言。
洪武三年三月,不死心的朱元璋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等再次出使日本。赵秩经过一番惊险的周旋和唇枪舌剑后,终于软化了怀良亲王的立场,怀良亲王派和尚祖来捎带了大量的贡马和土特产向明朝“奉表称臣”,而且还送还了七十多个被倭寇抓去的中国人。朱元璋十分高兴,在皇宫设宴款待日本来使,并赏赐了大量的财物。考虑到日本人普遍信仰佛教,朱元璋还派了八个和尚护送祖来回国。但是朱元璋对当时的日本缺乏最起码的认识,他高估了怀良亲王的影响力,怀良亲王只是一个亲王而不是国王,他的意志并不能代表整个日本国的意志,那么当时最有势力的日本国王是怎么想的呢?说来还真是凑巧。这位仁兄的想法正好与怀良亲王相反,他并不认为跟中国交好是一件多么急切而急需的解决的事,于是这次曾给朱元璋带来希望的交涉就这样再次搁浅。
后来日本国也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朝贡,但因为这些大多是地方实力派官员贪图大明朝的赏赐而搞的私人活动,没有正规的表文和印信,所以朱元璋都不怎么搭理。洪武十三年,日使再次来贡,情况同前几次一样也是没有表文,但带来了一封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奉丞相书,文章写得极其嚣张,朱元璋看后很不开心,便拒绝了日本的朝贡。洪武十四年日本再次来贡,朱元璋又一次推却,并让礼部写了一封信责备日本国王和他们的那个征夷将军,日本不甘示弱,也回了一封极其强硬的信。朱元璋看了这封表文大怒,史载“帝得表愠甚”,但考虑到元朝两次出征日本损兵折将的前车之签,朱元璋忍住了这一口恶气。虽然如虎将李文忠也曾建议朱元璋征日本以雪前恨,但朱元璋在深思熟虑之后还是没有率领大明朝的舟师东渡。
此后朱元璋改变了以往企图交好日本的策略,而改为在内部积极设防,在沿海各地加强防守和卫所建设等,尽量减少倭寇造成的损失,最后他以日本支持胡惟庸造反为由,将胡诛杀。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果断地断绝了跟日本的往来。并实行了“海禁”,把日本列为“不庭之国”,永远不准日本来中国贸易,并把这写入了传给后世子孙万世不变的《皇明祖训》中,正是在这同一本《祖训》中,日本还被列入了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
明朝海军一度强大但是明朝自身的危机重重,所以最终明朝自己放弃了海军——实在养不起!明朝在放弃海军后做了一个决定后世数百年中日关系基本走向的重大错误决定,这就是“海禁”,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明朝海禁严厉到什么程度,最严厉的时候甚至不许本国沿海各省之间航船!这样的海禁完全禁止了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而这是维系中日之间千年关系的重要手段,海禁让日本遭受巨大的损失,也使日本统治阶层产生了侵略中国的现实需要。这就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中国的书籍、瓷器、丝织品、香料等奢侈品日本想要却要不到,买不着就偷,偷不着就抢!不能合法贸易,就非法贸易——偷,非法贸易必然遭到明朝政府的打击,于是中国的走私商人和日本的武士就结合起来成为危害东南沿海百年的“倭寇”。倭寇之乱,害在沿海民间,根却在朝廷,海禁激起走私——走私导致镇压——镇压导致武装暴乱——武装暴乱引来倭寇入侵!
明朝的历史情况与过去不同。与倭寇的斗争,与蒙古贵族的斗争贯穿着整个时代。这是明朝历史的特征。要抓住这个特征才能够了解明朝人民的负担为什么那么重。因为北边有蒙古问题,沿海有倭寇问题,解决这些就要有军队打仗。军队要吃饭、要花钱,这些负担都落在人民身上。所以明朝的农民受着无比深重的苦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从明朝开国一直到灭亡,都不断发生农民战争。农民战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分布地区之广,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和明朝相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