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俳之桥的“半边天”
文/彭远
俳之桥诗社成立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在这个充满诗意的群体里,活跃着一群女作者格外引人注目。她们年龄跨度大:最年长的30后,最年轻的70后;语言专业背景各异,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汉俳创作。在群体里,她们不仅人数过半,而且创作积极、数质量兼优,在内外交流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说她们撑起“半边天”实不为过。
学习楷模
年届八旬的祝文鏸,是女作者中的老大姐。她从负责岗位退下之后,加入诗社,以普通一员身份参与学习、创作;从容的谈吐、优雅的气质,受到诗友的赞许。虽然初次接触汉俳,但她不顾年迈,以惊人的毅力,点滴入手,很快掌握要领。她把每次交流作品叫“作业”,认真推敲、力求完美,凭借阅历丰富、文字功底深厚,写出一首首令人称道的汉俳。她在交流互动中,诚恳坦率,见解独到。大家称赞她是“老有所学”的榜样。
幕后英雄
王晓华,从事汉俳创作十分专注,善于兼收并蓄、精益求精;她的作品视野开阔、
有激情并富有文学色彩。同时,她还自告奋勇承担文案统筹,做了大量后台事务性工作。如为编印《俳之桥诗社汉俳专辑》(2007-2017),从集稿、编排、版式到复印校对,前后忙活将近大半年,埋头苦干、毫无怨言。《俳之桥诗讯》每月一期,多年来都是她收集整编
、还不断探索刷新版面,期期图文都凝聚她的心血。大家夸赞她是“幕后英雄” ,她淡然一笑:“为集体做点事好开心啊!”
形象大使
陆玲妹,才思敏捷、善于观察,经过多年锤炼,她的汉俳创作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情感细腻、语言清丽;在作品交流中佳句频出,备受关注。与此同时,她还充当对外联络的重要角色。多年来,她同汉俳诗坛主要媒介建立信息渠道,坚持不懈地输送高质量的诗作,通过作品交流一方面了解诗坛动态、各方反应等,同时,展示俳之桥汉俳作品的新面貌,为俳之桥诗友的作品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发挥了桥梁作用。因此。陆玲妹被誉为俳之桥的“形象大使”。
金点子
冯汉珍,写作态度极端认真,有时为琢磨一个词,甚至达到“夜不能寐”的程度,她的作品重质量,不追求数量,轻易不出手。她尤其注重借鉴古典诗词,创作汉俳时遣词造句善于“用典”,使小诗意境达到更高的层次。值得称道的是,她勤于思考,时常提出新的选题供《诗讯》选用,这些“金点子”均体现在各期《诗讯》上,演化成集体的精神成果。与此同时,她还注意选择一些有关诗歌创作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分享。冯汉珍这些颇有“温度”的举动,受到诗友点赞。
生力军
沈颜、俞晨玮等中青年女作者,富有朝气和活力,她们思维敏锐、接受能力超强。在汉俳创作中,视角独特,题材多样,领悟快、出手勤,表现出可观的内在潜力。在作品交流过程中,她们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即能坦率发表观点,也能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特别是尊重老同志,向老同志求教。他们的长处是肯学习、肯钻研,敢于挑战新领域,如此坚持实践,假以时日,必有成效。她们是汉俳创作队伍的生力军。
多年来,俳之桥的女作者们坚守汉俳创作园地,埋头实干,不慕虚名,无私奉献,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列出她们的名字来。诗友与她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