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读《狂人日记》有感——纪念鲁迅《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

(2018-06-23 14:14:47)
标签:

彭远札记

重读《狂人日记》

http://s13/mw690/002XTY8Bzy7lu4G7j5i7c&690
http://s14/mw690/002XTY8Bzy7lu4HBWdD3d&690

                    重读《狂人日记》有感

                         ——纪念鲁迅《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

                                    /彭远

   《狂人日记》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至今整整100年了。鲁迅的这篇小说收在他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第一篇。《狂人日记》发表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以文学作为投枪冲击封建礼教,无情揭露其“吃人”本质,鲁迅无疑是第一人。

   《狂人日记》主人公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

   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

   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鲁迅的伟大在于他站在历史潮流的前头,以犀利的眼光洞察秋毫,有着反传统和世俗的气魄、猛烈抨击邪恶势力的大无畏精神。100年前发表的《狂人日记》,今天读来依旧振聋发聩,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丝毫不过时。联想到,社会某些角落流传“鲁迅过时”的奇谈,窃以为,发此种呓语者不是无知便是居心叵测。历史就是最好的见证。

(附记:日前,笔者出席日本驻沪总领馆文化处主办的“鲁迅与日本文学暨纪念《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讲座,主讲者复旦大学邹波教授。笔者注意到,国内正规媒体、网上媒体均未见报道类似纪念活动,大概舆情一边倒向什么若干亿偷漏税爆料事件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