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诺贝尔曾被批“不爱国”

标签:
彭远札记瑞典化学家诺贝尔遗嘱奖掖后人 |
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中国文坛沸腾了,网民们亢奋了。显然,“诺奖”情结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殊不知,一百多年前,“诺奖”的发源地---瑞典曾经就设不设“诺奖”,发生过一场风波。
瑞典化学家、发明家诺贝尔去世前于1895年立下遗嘱,将其财产大部分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年息(每年20万美元)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5种奖金(1969年瑞典国家银行增设经济学奖金),奖励当年在上述领域内作出最大贡献的学者。
在诺贝尔遗嘱公布之初,瑞典社会舆论的批评和谴责之声占了上风。报界公开地鼓励其亲属上诉,反对的理由是 “不爱国”。对其指责主要有:
一是,一个瑞典人不关注瑞典的利益,既不把这笔巨额遗产捐赠给瑞典,也没有给瑞典人获奖的优先权,还要瑞典承揽额外的工作,从而给瑞典人带来不能给他们任何利益的麻烦,那纯粹是不爱国的,瑞典的奖金颁发机构将不可能令人满意地完成分派给它们的任务。
二是,遗嘱把颁发和平奖金的任务交给一个由挪威议会指定的委员会,瑞典与挪威之间的关系当时已经非常紧张,这将要严重损害瑞典的利益。
三是,诺贝尔设立奖金支持个别杰出人物,无助于社会进步。他们认为,诺贝尔的财产来自劳动和大自然,应该让全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得到益处。
尽管议论纷纷,经过遗嘱执行人索尔曼等人不懈努力,1898年5月21日,瑞典国王宣布诺贝尔遗嘱生效。1901年6月29日,瑞典国会通过了诺贝尔基金会章程。同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的纪念日,颁发了首次诺贝尔奖。
诺贝尔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掖后人,努力攀登科学的高峰。这是一个科学巨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史册上。他的影响远远跃出了国界,他用自己对人类的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使北欧小国瑞典成为世人仰慕的焦点,真正可以说“爱国”爱到了极致。现在提起当初的那场“风波”实在太微不足道了。(图片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