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绿尾虹雉  中国特有鸟

(2018-02-13 09:12:49)
标签:

摄影

禽鸟

分类: 动物摄影及趣闻
       今日推介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特有鸟    绿尾虹雉
一、中国国家地理网飞羽瞬间鸟类摄影大赛——珍稀物种组  入选照片
绿尾虹雉 <wbr> <wbr>中国特有鸟

主题:绿尾虹雉 {雄体}.jpg
作者:邓建新
物种名:绿尾虹雉
拍摄地:四川唐家河
拍摄时间:2007.7
       说明: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过去常见,现已罕见。分布于四川西部海拔3000~4900米的山区,并边缘性地见于中国云南西北海东南部等地。生活习性:栖息于高山草甸、灌丛和裸岩地带。成对或小群活动。晚上栖于稠密的灌丛间或树的低枝上。性情机警。叫声富于变化。善于奔跑,也能在高空盘旋翱翔。以植物的嫩叶、花蕾、嫩枝、幼芽、嫩茎、细根、球茎、果实和种子等为食。繁殖期为4~6月。营巢于有岩石、灌木或树隐蔽下的地上或大树洞中。每窝产卵3~5枚。孵化期28天。生存状况:绿尾虹雉在我国数量非常稀少。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I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濒危种。

二、鸟网 网友照片选摘
1、 功夫小子  拍摄的    亭亭玉立--绿尾虹雉妹妹
绿尾虹雉 <wbr> <wbr>中国特有鸟

2、    功夫小子 拍摄的   记录绿尾虹雉 
绿尾虹雉 <wbr> <wbr>中国特有鸟

 3、   功夫小子 拍摄的   记录绿尾虹雉 
绿尾虹雉 <wbr> <wbr>中国特有鸟

4、  成都老伍   拍摄的     四川帅哥 绿尾虹雉    
        
绿尾虹雉 <wbr> <wbr>中国特有鸟

5、 成都老伍   拍摄的     四川帅哥 绿尾虹雉   
绿尾虹雉 <wbr> <wbr>中国特有鸟

        6、  平和 拍摄的    巴郎山涧现彩虹
绿尾虹雉 <wbr> <wbr>中国特有鸟

三、本博补充介绍
       绿尾虹雉
       别名贝母鸡、鹰鸡、火炭鸡、羊鸡,属于雉科虹雉属,
       大型鸡类。全长约80厘米。雄鸟头顶有一簇青铜色至红铜色的羽冠。上体羽多呈紫铜、蓝绿等色,具金属光泽;下背及腰部羽白色。飞羽黑褐具绿缘,尾羽蓝绿色。下体黑色,嘴角灰色,脚黄灰色。雌鸟体羽暗褐色,背白色,飞羽及尾羽具褐色横斑。
       保护级别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一级保护物种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绿尾虹雉属大型鸡类绿尾虹雉是大型鸡类。体长58—82厘米,体重692—1400克。  
       雄性成鸟通体以深蓝紫色为基调;头顶、面部、耳部为带金属光泽的绿色,冠羽稍长形成凤头,凤头蓝紫色,由头顶的绿色到紫色的凤头颜色过渡平缓,栖止由于姿态的原因,凤头常常严密地覆盖在后颈上而难于观察,但这个凤头是区分本物种与近似的白尾梢虹雉雄鸟的一个重要特征;眼先天蓝色的皮肤裸露;喙长而且下弯,显得强劲有力,这是与其挖食植物地下部分的习性向适应的;颈侧、后颈、肩部的羽毛为带金属光泽的铜棕色,形成一块漂亮的披肩;翼上覆羽和飞羽均为带金属光泽的蓝紫色,从不同角度观察羽毛会显出不同的颜色;上下背和尾上覆羽则为雪白色,但平时常被双翅覆盖而看不到,当它们伸展双翅的时候雪白的背部和深色的双翅有着鲜明的对比;尾羽与飞羽同色;除了颌部、喉部、腹部的部分羽毛端部呈带金属光泽的深蓝绿色外,整个下体黑色。
       雌鸟形体与雄鸟相似,但颜色暗哑,以褐色为基调,面部和颌部浅色,眼周为一圈蓝色的裸露皮肤,下体深褐色具由羽干形成的白色纵斑;翅棕褐色;上下背和尾上覆羽雪白色,这是其他虹雉属鸟类雌性所不具有的,也是本物种雌鸟的一个重要鉴别特征。虹膜为褐色;强劲有力的喙为灰黑色;雄鸟的足为暗角质色而雌性为淡角质色。
       中国特有种。过去常见,现已罕见。
       分布于四川西部海拔3000~4900米的山区,并边缘性地见于中国云南西北部、西藏东部、青海东南部及甘肃南部。
       绿尾虹雉栖息在高山草甸绿尾虹雉是中国的特产种类,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也集成8一9只至10余只的较大群体。栖息于林线以上海拔3000一50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灌丛和裸岩地带,尤其喜欢多陡崖和岩石的高山灌丛和灌丛草甸,冬季常下到3000米左右的林缘灌丛地带活动。
       食物:绿尾虹雉是典型的植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的嫩叶、花蕾、嫩枝、幼芽、嫩茎、细根、球茎、果实和种子等为食。
       它们在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和灌丛中靠挖掘植物的根、地下茎、球茎等地下部分为食,他们呈钩形粗壮有力的喙也是为适应这种生活而进化出来的,据分布地山民观察,本物种非常喜欢取食贝母的球茎,因此在当地,本物种的土名叫做贝母鸡。
       觅食地多在林缘灌丛草甸地带,常顺着山坡由下而上、边走边觅食,食物种类主要为草玉梅、驴蹄草、报春花、羊芽草、针芽草、锦鸡儿、野葱、苔草等。主要用强大的嘴挖掘块根和啄食,很少用爪来刨食。
       冬季由于高山积雪过厚,难以找到砂砾,这时它就吞吃火炭,因此又名“火炭鸡”,又因它的嘴很坚固,而且前端弯曲呈钩状,很像老鹰的嘴,称为“鹰鸡”。
       白天活动,喜欢出没于山脊地带,晚上栖于稠密的灌丛间或树的低枝上。性情机警,一有动静即伸颈观望,如发现危险,则立刻钻入灌丛或飞奔而逃。春夏季喜欢鸣叫,雄鸟常在破晓时站在靠近山顶的突出岩石上鸣叫,叫声雅致、婉转、连绵不断、富于变化,雌鸟也能发出多种鸣叫声,在浓雾弥漫的群山间传得很远。它们的腿脚强健有力,善于奔跑。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它们能在飞行时借助气流向上的举力,自低处向高空盘旋翱翔,这种现象在其他鸡类中是少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