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鸨

(2018-01-31 10:56:20)
标签:

摄影

图片

禽鸟

分类: 动物摄影及趣闻
        今日 推介   最重的飞鸟 及 雄鸟和雌鸟体重相差最大的鸟类  ----- 大鸨
一、  中国国家地理网飞羽瞬间鸟类摄影大赛——珍稀物种组   入选照片
大鸨
主题:大鸨英姿
作者:何静臣
物种名:大鸨
拍摄地:
拍摄时间:
       说明:大鸨 Great Bustard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指名亚种为新疆天山、喀什与吐鲁番地区草原及半荒漠的留鸟; dybowskii繁殖于内蒙古东部及黑龙江,越冬于甘肃至山东,南可远及福建。栖于草原及半荒漠,越冬时多于农耕地。习性:以5~15只鸟为群。步态审慎,飞行有力。雄鸟炫耀时膨出胸部羽毛 俗名:地鵏 独豹 鸡鵏 老鵏 青鵏 套道格 羊鵏 野雁

二、本博补充
       大鸨    鸨bǎo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易危物种鸨、 最重的飞鸟、 雄鸟和雌鸟体重相差最大的鸟类
       学名:Otis tarda,英文名:Great Bustard,是鸨科鸨属的鸟类。
       大鸨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身高背宽,雄鸟体长可达1米,  体重10公斤,雌鸟比雄鸟相对要小得多,平均体重3.5公斤,是世界上雄鸟和雌鸟体重相差最大的鸟类。大鸨是草原鸟类,栖息于广阔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 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它十分善于奔跑,比骏马还快,大鸨的鸣管已退化,不能鸣叫。大鸨既吃野草,又吃甲虫、蝗虫、毛虫等各种昆虫, 称得上大草原的保护神。
       保护级别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二级保护物种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 易危物种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大鸨(Otis tarda)体形略似鸵鸟,但能飞翔。大型的陆栖鸟类又名地鵩。雄鸟和雌鸟的体形相差十分悬殊,是现生鸟类中体重差别最大的种类。
       雄鸟体长为75—105厘米,两翼展开达2米以上,体重为10—15公斤,体形粗壮,颈长而粗,腿粗而强,脚上有3个粗大的趾,很适于奔走。头和颈都是灰色,后颈的基部至胸前两侧有宽的棕栗色横带,形成半圆的领圈。
      上体为淡棕色,并具有细的黑色横斑,形成斑驳的保护色,在沙漠中不易被天敌发现。下体为灰白色,两翅的覆羽均为白色,在翅上形成大形白斑,同黑色的飞羽形成鲜明对比,飞翔时极为醒目。
       雄鸟下颏的两侧还生有细长而突出的白色羽簇,状如胡须,所以被当地牧民称为羊须鸨。雌鸟体形较小,体长不足50厘米,体重不到4千克,喉侧也无胡须状物,常被称为石鸨。
      大鸨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摩洛哥北部、中东、阿富汗北部、中亚、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往东一直到俄罗斯东部,偶尔也见于印度和日本。
      大鸨共分化为2个亚种,在我国均有分布,普通亚种繁殖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吉林的通榆、镇赉,辽宁西北部,以及内蒙古等地;       越冬于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湖北等省,偶尔也见于福建,此外也有少数种群终年留居在繁殖地。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和东部。
       由于体重较大,平常起飞时需要在地上小跑几步,助跑时头部抬起,嘴向前伸水平位,颈稍弓向前上方倾斜,双翅展开,重心前倾,双脚有节奏地向前大步跨出,随着助跑速度的加快,其煽动双翅的频率也加快,直至双脚离开地面飞起。但在紧急情况时可以直接飞起。
      飞行时颈、腿伸直,两翅平展,两腿向后伸直于尾羽的下面,翅膀扇动缓慢而有力,飞行高度不算太高,但飞行能力很强,在迁徙的途中常采用翱翔的方式,所以它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
       如果有其他同类进入领地或者争夺配偶时,双方就会发生争斗,先是缓慢地接近,彼此以颈交握,用胸部互相推挤对抗,如有一方退却,另一方便紧随其后,继续驱赶,直至将其赶出领地。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就双双将头低下,靠近地面,双翅半展,肩部放低,肩羽和覆羽耸立,尾羽上翘,并向前立起呈扇状,露出白色羽毛,彼此靠近之后互相啄咬对方的嘴。
      大鸨的食物很杂,主要吃植物的嫩叶、嫩芽、嫩草、种子以及昆虫、蚱蠓、蛙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象鼻虫、油菜金花虫、蝗虫等农田害虫,有时也在农田中取食散落在地的谷粒等。
       觅食的时候头后部向上抬起,嘴尖向下,两眼注视地面,不时地转动头部,观察地面的昆虫、其他小动物和植物种子等。吃草时常常先用嘴将草咬住,颈向后缩,再用力抬头,将草拔断,然后吞下。有时伴随着两脚向前用力蹬地,身体向后退,双翅微展或半展。
       饮水时身体微蹲或用跗跖跪于地面,头部低下,将嘴插入水中,微微张开,然后将头抬起,嘴尖向斜上方,大约呈45度角,同时咽部快速运动,将水咽下,整个过程就象用匙从水中取水一样。
      大鸨每年3月中旬迁至繁殖地,繁殖期为5—7月。大鸨营巢于草原地面上的天然凹坑内,或是由雌鸟刨挖出一个浅窝。巢内没有任何内垫物,或仅垫有少许草茎。每窝产卵2—4枚,卵的颜色为青灰色、土黄色或橄榄绿色,上面被有褐色的斑点。孵化期为25—28天,雏鸟为早成性。10中旬它们开始集群迁徙,11月底到达越冬地点,一直停留到翌年的2月底再返回繁殖地。雌鸟3—4年达到性成熟,雄鸟则要等到5—6岁。
       大鸨在我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经常可见到数十只的大群,但近年来数量已经变得相当稀少,估计目前总数仅有300—400只。
大鸨
                        上图    鸟类网  鸟博士的照片
三、鸟网 网友 照片 选摘  

1、笑谈天下   拍摄的    求偶期的大鸨
大鸨

大鸨

大鸨

2、  鸟网  草木谷子 拍摄的 照片  空中双人舞--大鸨 和  飞雪迎春--大鸨 
大鸨

大鸨

3、、醉吐相茵  拍摄的 飞版大鸨  
大鸨

4、草根梦  拍摄的《亮翅健美》 
大鸨

5、战友自驾摄影 大鹏展翅
大鸨

6、 深蓝09  拍摄的 飞翔的大鸨   
大鸨
11、 牛姥爷 拍摄的照片
大鸨

7、 草根梦  拍摄的   草原之恋 

大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