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斑尾榛鸡  中国中部特有种

(2018-01-23 10:33:47)
标签:

禽鸟

摄影

图片

分类: 动物摄影及趣闻
                今日推介 中国中部特有种  斑尾榛鸡     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一、中国国家地理网飞羽瞬间 鸟类摄影大赛,珍稀物种组鸟类图集  入选 照片

斑尾榛鸡 <wbr> <wbr>中国中部特有种
照片主题:斑尾榛鸡
作者:唐军
物种名:斑尾榛鸡
拍摄地:青海互助北山
拍摄时间:2008年7月
说明:大约33厘米相对较小满布褐色横斑的松鸡,具明显冠羽,黑色喉块外缘白色.此为雌鸟,色暗,喉部白色细纹,下体多皮黄色.中国中部特有种,全球性近危.相当罕见,甚惧生。

       二、本博   补充介绍
       斑尾榛鸡(学名:Tetrastes sewerzowi,英文名:Chinese Grouse)是雉科花尾榛鸡属的鸟类。
      斑尾榛鸡斑尾榛鸡又称羊角鸡,为中国特有品种,只产于中国甘肃、青海、四川等地。主要以柳、榛的鳞芽、叶和云杉种子以及其他植物的花、花序、叶、嫩枝梢为食。亦捕食小毛虫、伪步行虫、金花虫等。肉卵可食,为野味中的上乘。但分布区狭窄,加上人为和天敌的破坏,数量日少,处于濒危,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斑尾榛鸡是松鸡科鸟类分布最南的一个种,与环北极分布的松鸡科其他种类不同,它的分布区域已经达到亚热带地区,但仍具有松鸡类所共有的特征,说明它的祖先也曾在北方寒冷地区生活过。而当距今七千万年左右的新生代以后,强烈的冰川吞噬了大批古老的动物和植物,其余的则被迫南迁。斑尾榛鸡的祖先和其他松鸡科成员,以及其他一些动物种类的分布区则随着冰川边缘的进退而变化。
       在更新世中期时,青藏高原开始形成,并逐渐升高,使这一地区的气候变冷,更新世早期就已出现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等高山森林带得以进一步发展。而当时斑尾榛鸡的祖先正随着北方大陆冰川向南推进,迁入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南缘一带山地。由于这些地方的低温和适度的冰雪环境,发育良好的山地森林植被,与斑尾榛鸡的祖先所要求的十分适宜,又没有相同生态位的种类竞争和排挤,生存压力较小,它们就在这里定居下来,进而演变为现生的斑尾榛鸡。斑尾榛鸡南迁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受到它的相近种,更适应冰雪环境的花尾榛鸡的排挤。所以说斑尾榛鸡是冰川时期在中国西南山地的泰加林的遗留种,它的存在对于研究动物地理,物种形成和演替,特别是鸟类种类发生和演替的历史是很有意义的。
       更新世晚期以后,中国东北、华北和黄土高原一带的气候向着干热的方向发展,使云杉、冷杉为主体的森林退缩,仅在山地高海拔地区残存,在平原演变为草原和荒漠。人类出现已后,加速了生境的破坏,并且进行了大量的猎捕,使斑尾榛鸡的分布区进一步退缩,并与花尾榛鸡和其他松鸡科鸟类的分布区间断。
       中国中部特有种。指名亚种分布在青海、甘肃中部祁连山脉至四川北部。四川亚种分布在四川西部及西藏东部。
       具体分布:甘肃肃南、祁连山东段、天祝、永登、康乐、卓尼、迭部,青海祁连、同仁、玉树、斑玛,四川青川、北川、平武、木里、康定、白玉、巴塘、马尔康、松潘,西藏类鸟齐、江达、贡觉、芒康,云南中甸。

       外形特征
       形小(33厘米)而满布褐色横斑的松鸡,体重平均300克左右,体长约310-320毫米。具明显冠羽,黑色喉块外缘白色。上体多褐色横斑而带黑。外侧尾羽近端黑而端白。
      眼后有一道白线,肩羽具近白色斑块,翼上覆羽端白。下体胸部棕色,及至臀部渐白,并密布黑色横斑。雌鸟色暗,喉部有白色细纹,下体多皮黄色。
      雄性成鸟鼻孔羽黑色;额白,各羽端黑;头顶和枕部深栗色,杂以黑色或淡橄榄绿的灰色点斑;眼后具1条散黑斑的白色纵带,伸展到后颈;眼下左右各有1条同色纵带自额开始,通过眼角,延至颈侧,并与喉的后部相连;耳羽深栗色。
       背、腰、尾上覆羽均为栗色,具清晰而有规则的黑色横斑,各羽具狭窄的淡灰色羽端;外侧尾羽黑褐色,具有若干狭形白色横斑和羽端,中央1对尾羽栗棕色,杂以黑色虫蠹状细斑,并具7—8条黑和棕白并列的横斑;大、中、小覆羽棕褐或栗褐色,具黑色虫蠹斑或块斑,并杂以白色羽干纹;初级飞羽暗褐色,外侧杂以淡栗色边缘;次级飞羽暗褐,外侧具有不规则黑斑的淡棕色宽阔横斑,羽端亦淡棕色。颏、喉黑色,边缘围以上述的白色纵带;胸与两肋均浅栗色,具黑色横斑和白色或棕白色羽端,胸羽更杂以白色羽干纹;腹羽均呈黑、白相间的横斑,形成耀眼的斑驳;尾下腹羽淡棕栗色,具宽阔的白色羽端和狭窄的黑色次端斑。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但体色较暗钝,不鲜艳。鼻孔羽毛不成黑色,而与额同为淡栗棕色,具黑斑,眼后纵带淡黄缀白;颏、喉淡棕黄色,羽端沾黑,其周围不具白色纵带。虹膜褐色;嘴褐色或黑褐色;脚呈角黄色。
      生活习性
      斑尾榛鸡的巢与花尾榛鸡类似。随着分布区的不同,斑尾榛鸡的栖息地高度亦不同。在云南迪庆州,主要栖息于3400-3900米的山麓林缘稀疏灌木林中。在甘肃祁连山区见于2600-3850米的山地灌丛中,随季节不同出现垂直迁移现象:4-5月,随着山地积雪融化,向上移至2650-2850米的云杉林中;7-8月多见在2650米处的灌丛中进行繁殖;8-9月又上移至云杉林带;10月至翌年3月,下移至2600米以下的混交林和灌丛中。
       主要以柳、榛的鳞芽、叶和云杉种子以及其他植物的花、花序、叶、嫩枝梢为食。食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以柳、桦的鳞芽、叶为食;夏季除柳、桦芽、叶外,还吃小檗、忍冬、构子的花和嫩叶;秋季主要食寥的花序和问荆的嫩枝梢;晚秋和未降雪前几乎全以云杉种子为食。
       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海拔2700-2750米的云杉苔藓林或云杉、圆柏混交林的地面上凹坑中,用干枯云杉细枝或禾本科、莎草科植物的茎、叶做成巢底和壁,内垫以苔薛、柔枝细叶、绒羽。每窝产卵5-8枚。
      保护现状   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濒危种。

      2003年3-4月、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利用无线电遥测和直接观察,分析了斑尾榛鸡的栖息地选择特征。
       结果表明,斑尾榛鸡春季栖息地一般在东北坡向,并具有高大乔木、下层植被盖度较高、灌丛较丰富的特点。这与食物丰富度较高及环境隐蔽性较强有关。栖息地质量对于配对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
分析表明,息地内0.5-—2.5m植被水平遮挡度、柳树数量、箭竹数量是影响斑尾榛鸡春季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素。在对斑尾榛鸡栖息地采取保护措施时,不仅要保护原生乔木,还要加强对灌丛生境的保护。

       三、斑尾榛鸡 的鸟巢照片
斑尾榛鸡 <wbr> <wbr>中国中部特有种

四、 鸟网网友拍摄的照片 选摘
      1 、紫光拍摄的照片 及 说明
       斑尾榛鸡为中国特有品种,数量日少,处于濒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所拍斑尾榛鸡是野生的,它的背后是发射天线,脚上是环志。这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对濒危野生的榛鸡动物装上监控天线后放归深山,目前我国野生的大熊猫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保护监控。所以想拍到榛鸡要靠运气,拍好很难。所以,发几张记录的片子与鸟友分享。 
斑尾榛鸡 <wbr> <wbr>中国中部特有种

斑尾榛鸡 <wbr> <wbr>中国中部特有种

     2、 当兵的人L    拍摄 四川斑尾榛鸡  照片

斑尾榛鸡 <wbr> <wbr>中国中部特有种

斑尾榛鸡 <wbr> <wbr>中国中部特有种

斑尾榛鸡 <wbr> <wbr>中国中部特有种

     3、 海拔行者   拍摄的 照片
斑尾榛鸡 <wbr> <wbr>中国中部特有种


斑尾榛鸡 <wbr> <wbr>中国中部特有种

http://www.birdnet.cn/data/attachment/forum/201510/14/172657fuy2q57hygl3uqy2.jpg 中国中部特有种" TITLE="斑尾榛鸡  中国中部特有种"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