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乐署  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2016-12-08 09:56:26)
标签:

摄影

图片

文化

历史

杂谈

分类: 风光旅游摄影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坐落北京天坛西门内稍南侧,坐西向东,是天坛五组大型建筑之一,是专司明清两代皇家祭天大典乐舞的机构。

    神乐署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神乐署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机关。明代叫神乐观,当时神乐观的乐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担任。明朝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时,有300名乐舞生随驾进北京,以后明代神乐观常保持有乐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时乐舞生总人数达2200名。

    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神乐观改称神乐所,乾隆二十年(1755年)又改称为神乐署。设置官居正六品的署正一人,从八品的左右署丞各一人,还有正八品的协律郎五人,下面有乐生舞生近500人,这些乐团专门负责祭祀的演奏。平时也研究音乐,而神乐署的官员,北京百姓称他们为“假老道”。所谓假老道,就是指他们没有固定的身份。他们在神乐署内,是头戴花翎顶的清朝官员;离开天坛回到道观,他们又成了穿道袍的道士;晚宿私宅,换上便服,又是妻妾环侍,儿孙绕膝的富室缙绅。

      神乐署建筑总平面呈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为两重殿宇的三进院落,神乐署大门朝东,前殿五开间,明称太和殿,清康熙年间改名为凝禧殿,用于排演祭祀大典;后殿七开间,原名玄武殿明末改称显佑殿,用于供奉玄武大帝以及诸乐神;殿后还有袍服库、典礼署、奉祀堂等建筑,东跨院由通赞房、恪恭堂、正伦堂、候公堂、穆佾所等建筑,西跨院有掌乐堂、协律堂、教师房、伶伦堂、昭佾所等建筑。

 

 全景图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2002年北京市政府设立“3.3亿文物抢险修缮计划”将天坛神乐署列名其间,迁出署内所有居民,开始重建神乐署的工程,到2004920日神乐署重建工程正式竣工。

    目前天坛神乐署作为古代音乐博物馆向公众开放,馆中陈列展示了神乐署历史、乐律、词曲、琴瑟、鼓和埙笙等乐器、中和韶乐、舞蹈服饰等,其中的展品均可以实际演奏,并且辟有盲文解说词。

 

    神乐署大门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二门照片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二门上的匾额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天坛神乐署的正殿,原为明清两朝演习祭祀礼乐的殿宇,为歇山顶单檐古建筑,坐西向东,六楹五开间,东西向设穿堂门,殿内面积达600平方米。现开辟为“中和韶乐”展演区,举办古代祭祀乐舞展演,同时作为中和韶乐乐器钟、磬的主要展馆。

       神乐署     正殿  凝禧殿  的  照片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显佑殿位于正殿凝禧殿的后面,原是供奉道教玄武大帝的地方。明朝时期中和韶乐的协律郎、乐舞生主要由道士掌管。清乾隆年间将道士们驱逐出去,将神乐观改为神乐所,乾隆十九年定名为神乐署,显佑殿被弃用。现开辟为中国古代音乐人物纪念厅,以弘扬祖先在音乐史上的光辉业绩。

       显佑殿  照片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正殿大门内的屏风      中和韶乐    极为醒目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正殿 的南侧 是  演出的舞台, 在重大节日有表演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大殿的西墙、北墙、和 东侧 有  中和韶乐乐器钟、磬 等乐器展品
 
编磬照片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商代古  石磬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战国    编磬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编钟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宋代   大晟编钟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西周    出土编镈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南北配殿的展品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排箫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战国  时代的排箫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埙(xun)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战国 时期的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春秋晚期    的 漆瑟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唐代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中国古代 乐律学 历史 成就  介绍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周礼•春官》中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八音,也是最早的乐器分类法之一。
 
  金音包括编钟、特钟、铙
  石音包括编磬、特磬
  土音包括埙
  革音包括鼓
  丝音包括古琴、古瑟
  木音包括柷、敔
  匏音包括笙、竽
  竹音包括箫、笛、管、篪
  现在所说的丝竹就是丝音和竹音的简称。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十二平均律与二十四平均律的建立,用现代数学术语表述就很简单:为了把八度音程均匀地分成12个相等的间距,就应将八度的频率比值(2)开12次方,方根就是平均律半音的频率比值,再开平方就得到平均律1/4音的频率比值;但在历史上,这是以建立等比数列概念与掌握开方技术为前提的,曾经经历了漫长的探索。

       不同的乐系,从各自的自然律传统出发,分别经过艰辛的探索历程,殊途同趋于相仿的平均律制。在中国,是从三分损益律的传统出发,为弥合古代音差的缝隙,由朱载堉(yu)在16世纪后半叶(1584年以前)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精密数据(新法密率)。

       在欧洲,是在纯律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为了排解普通音差所造成的繁杂和中庸全音律所遇到的困难,由荷兰数学家兼工程师S.斯台文(1548~1620)与法国音乐理论家梅尔塞讷先后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数据。在阿拉伯乐系,则从长期运用中立音程的传统出发,为了解决中立音程的实际演奏与固有理论律制的抵触,由穆沙加在1888年提出二十四平均律律制,将十二平均律包含在内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接受平均律,并非着意于用它取代、排斥、扫除自然律,而是由于它近似自然律,它的各种音程可以当作自然音程来感受。在实践中,平均律是作为各种不同性质的自然律的简便易行的仿制品、代用品而通用于世,并在实际演唱演奏中随时予以必要的调节;在理论上,平均律音程提供了一种方便的尺度(或以平均律半音为100,或以平均律全音为1),以简捷明了地量度与比较各种各样的自然律音程,并成为音律测定与计算中的数学框架。

       朱载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又称“端靖世子”,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历学家、音乐家。
       朱载堉出生于怀庆(今河南沁阳),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明成祖朱棣的第八世孙,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七代孙,郑藩王族嫡世。   早年即从外舅祖何瑭学习天文、算术等学问,因不平其父获罪被关,筑室独处十九年,直到1567年,其父被赦免,他才愿意入宫。
       1591年,郑王朱厚烷去世,作为长子的朱载堉本该继承王位,他却七疏让国,辞爵归里,潜心著书。
其著作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

       朱载堉对文艺的最大贡献是他创建了十二平均律。此理论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上,包括钢琴,故朱载堉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
       朱载堉用 横跨 81 档的特大算盘,进行开平方、开立方的计算,提出了“异径管说”,并以此为据,设计并制造出弦准和律管。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使这十二个键的每相邻两键音律的增幅或减幅相等。对这个音乐领域遗留了一千多年的学术难题,朱载堉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终于以他的十二平均律之说解决了。(世界上已知的十有八九的乐器定音,都是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础上完成的),它被西方普遍认为是“标准调音”、“标准的西方音律”。

       17世纪,朱载堉研究出的十二平均律的关键数据———“ 根号2 开 12次方 ”被传教士通过丝绸之路带到了西方,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根据它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钢琴。如果把巴赫称为钢琴之父的话,朱载堉便可以称为钢琴之祖了。如果没有十二平均律,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就没法演唱,因为此曲里面有转两个八度的音。

       中国著名的律学专家黄翔鹏先生说:“十二平均律不是一个单项的科研成果,而是涉及古代计量科学、数学、物理学中的音乐声学,纵贯中国乐律学史,旁及天文历算并密切相关于音乐艺术实践的、博大精深的成果。” 十二平均律是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

       在中国古代音律学发展过程中,如何能够实现乐曲演奏中的旋宫转调,历代都有学者孜孜不倦进行探索,但是迄朱载堉时无人登上成功的峰顶,只有朱载堉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为创建十二平均律,需要解决围绕这一难题的一系列学术课题,首先要找到计算十二平均律的数学方法。朱载堉应用自制的八十一档双排大算盘,开平方、开立方求出十二平均律的参数,详尽程度超过我国古代的数学专著,计算结果精确程度达二十五位有效数字。
       台湾学者陈万鼐先生说:“开方的方法既非朱载堉所发明,精于打算盘也无所谓学术价值,但他开方开到有效数字达二十五位数,恐怕自古以来的数学家,也只有他是唯一最精确而有耐心的人。”

       朱载堉不仅是科学家和音乐家,而且还是乐器制造家,他不满足于因循旧说,敢于向历代相传的律制理论提出疑问,另立新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精心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定音乐器——弦准,把十二平均律的理论推广到音乐实践中。朱载堉还制作了三十六支铜制律管,每管表示一律。在他的著作中对每律的选材、制作方法、吹奏要求都有详细的说明,数据极其精密。比利时布鲁塞尔乐器博物馆馆长马容经过一二十年的研究,复制了其中的两支律管,他说: “这样伟大的发明,只有聪明的中国人才能做到。”

 

       声,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

       音是按照一定振幅频率发出来的。 声指一切响声,如噪声,鸣笛声,音乐声,音则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出的响声,如乐音、语音。

      半音、全音
      十二平均律组织中最小的音高距离叫半音。两音间的距离等于两个半音的叫做全音。 八度内包括有十二个半音,也就是六个全音。

 

                    音符与频率对照表
      以A调的1 = 440 赫兹 (HZ)为标准
      国际上规定小字一组 a1 的振动频率为440Hz,称为“标准音”,与它相邻的两个音的频率应分别为415.30Hz和466.12Hz。这样算下来,a和a2的频率正好为220Hz和880Hz,  即相邻两组同音名音的频率相差2倍。
       声乐A调到G调的音高排序 是 A,降B,B, C, 降D, D, 降E,E, F, 降G, G。

       十二平均律的相邻音高比值是   2的12次方根 ,  为一个等比数列                  

      2的12次方根 的近似值  = 1.0594630943593

 

         半音、全音
      十二平均律组织中最小的音高距离叫半音。两音间的距离等于两个半音的叫做全音。八度内包括有十二个半音,也就是六个全音。

 

       3-4 (咪 和发 ) 之间为半音,7-1 (希和陡)为半音,键盘上两个白键中间没有黑键的都是半音。

 

              a调1、2、3、4、5、6、7、的频率值

A调的1 = 440 赫兹,
A调的2  为 440 乘以2次 (2的12次方根 1.0594630943593)是494 赫兹
A调的3  为 440 乘以4次 (2的12次方根 1.0594630943593)是554 赫兹
A调的4  为 440 乘以5次 (2的12次方根 1.0594630943593)是587 赫兹
A调的5  为 440 乘以7次 (2的12次方根 1.0594630943593)是659 赫兹
A调的6  为 440 乘以9次 (2的12次方根 1.0594630943593)是740 赫兹
A调的7  为 440 乘以11次 (2的12次方根 1.0594630943593)是831 赫兹
A调的高音1  为 440 乘以12次 (2的12次方根 1.0594630943593)是880 赫兹

       高音(八度)是频率高一倍,    低八度是频率低一半

       人的听觉和很多音乐设备的频率范围是 20 Hz – 20000 Hz,但是很多成年人一般只能听到 30 – 15000 Hz。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神乐署 <wbr> <wbr>赏中国古音乐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