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教场小学的小伙伴情结

标签:
情感历史图片娱乐摄影 |
分类: 历史寻究 |
1954年入学的北京市西四区东教场小学一年级四班的同学,至今已相识60多年了。
在城市的发展中,旧日的东教场从窄胡同改造成宽阔的大马路,并向北延伸到北二环(德胜门西大街)。(原来的东教场胡同,南起新街口四条,北至西教场小七条)。昔日的母校东教场小学也在2005年被合并到玉桃园小学,东校场小学的原址被建设为西城区聋哑学校。
东教场小学前身是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私立宏善小学。1949年7月由政府接管改名为"西四区东教场小学"。是一所公立完全小学,建校初期,规模很小,只有3个教学班,百名学生,十几名教职工。几十年来,学校逐步发展扩大,1964年新建一座四层教学楼,学生高峰期曾达到1300多人,先后为国家培养合格毕业生近五千人。 到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达9400多平方米,22个教学班,700多名学生。
东、西教场胡同之间原为明清时的军士演武之地,故称教场。
西校场胡同,呈南北走向,北起西教场小七条,南至新街口四条,长337米,宽3米。因位于教场西侧得名。
与其相对有东教场胡同,中教场胡同,呈南北走向,南起新街口四条,北起西教场小七条,长350米,宽3米。原为教场,后来形成街巷,清代教场中街,俗称中街。
东教场与中教场胡同之间,从南到北也有东西走向的小巷,依次是:潜学胡同,朋奖胡同,槐树胡同。
那时,东教场小学的操场是很让附近的小学生羡慕的。小学中心的操场,跑道一圈有几百米。在南北向的足球场上踢球,是男同学们最喜爱的活动。各班级都有自发组织的足球队,班级间也经常约一些比赛。
那些,学生放学是没家长接的。于是,我们四班的男同学放学后经常聚在一起,或到一个同学家去玩,或找一个胡同的宽阔处踢足球,还时常把书包摆在地上当球门。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才各回各家。
那时小学还组织家庭学习小组,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和玩耍的时间比现在的小学多很多。同学间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东教场小学在2005年消失了,原来的东教场胡同变样了。我们1954年入学的东教场小学一年级四班同学都成了七旬老人,但是,昔日的小伙伴,今日的老伙伴,除了通过qq、微信、同学圈联系,每年都要聚会几次。
希望还没联系的同学能看到博文,能加入到东教场小学1954年入学的一年级四班同学圈。
搜狐地图截图
卫星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