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孩子一起成长(1)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 |
去年出了本书,愿意与文友一起分享。
——一本由徐徐主编的《在德国我们这样上中学》
http://s14/middle/a1ef5fd2gc97ddcb703ad&690
http://s12/middle/a1ef5fd2gc97de013d32b&690
http://s6/middle/a1ef5fd2g7a8c96bc66d5&690
2002年10月,我和儿子一起来到德国。为了早日融入社会,安顿好我便投入紧张的德语学习中,儿子等学校接收要在家等一个月,可儿子饶有兴趣地看那——他根本看不懂的德语电视,对德语竟然没有一点儿抵触情绪,投入忘我的游戏世界中,大有把在中国没有玩过的游戏都过一遍手的决心,好不快乐呀!相反,做家长的我着实地替他担心焦虑,他没有学过德语,这个学该怎么上呢?
他在北京读完小学五年级,到德国后首先在一个语言班里过渡,学德语,同时学数学、生活常识、艺术、音乐、体育、英语,选学兴趣爱好课,每一科都有成绩记录,德国实行5分制考评,仅德语就包括口语理解、阅读、自由交谈、正确书写、笔头表达,每一项都要求分数记录。
开始的学习一个字“晕”!老师经常给家长写信:说他听不懂老师的课,张不开嘴问问题,要求家长配合。起初我还能辅导他,尤其在语法上,后来他发现我发音不太准,索性纠正起了我的读音,这样我们一起学习探讨,互相督促,慢慢地他成了我的发音老师,说也怪了,我发不准的音,经他之口我一准儿记得住。后来家里来客人,来电话,我经常请他帮我翻译。慢慢地语言少有问题了,面对我们更大的问题是:中德教育观念上的不同,导致我们之间发生了许多的冲突和不快,这一点后面再谈。
德国学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
六年级时插入正常的班级学习,他的成绩在直线进步,由开始的5分、6分到后来的2分、3分好成绩,评语也由开始的“听不懂课程,上课需要其他同学的帮助,不会发言问问题”到“上课主动发言,积极帮助他人,是个有礼貌,受欢迎的人”。尤其体育成绩一直突显佳绩,连续三年代表学校,参加柏林市的中学生奥林匹克的长跑赛,每一次都拿奖章和证书回来,挂在房间的墙壁上,令人骄傲。近几年的时间里,他的兴趣课由排球、足球到游泳、乒乓球、吉他、象棋延伸到用英文表演《莎士比亚》的话剧,借阅托马斯·曼、卡夫卡的德文文学名著等,但踢足球、跳街舞、弹钢琴一直是他的最爱。
学期结束不仅有成绩、有评语,评语包括工作态度,社会态度的具体评价,而且有出席记录,绝不含糊。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课本可以从学校图书馆借阅,每个学校的图书馆都与州政府的市图书馆联网,每个学生都有免费借阅卡,课本不是唯一的教科书,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大量的阅读材料,家庭作业需从图书馆查找,要有自己的判断才行。
一次为了准备演讲考试题目《足球与拜安·慕尼黑队》,他到图书馆借阅图书,从《足球的历史》,到《德国拜安·慕尼黑队》、《Franz Beckenbauer》,直到《2006 18·FIFA WM》一共借了七大本,上网下载图片。还必须写成Power Point的题目,经常使用电脑做作业,他自然学会了电脑。对此我真佩服德国教育对先进技术的及时应用和普及。这次考试是以后成绩的补充,考不好也影响总分的成绩。而这只是一堂体育课的考试,当时我真为他捏了一把汗,对他一个外国孩子,用德文去讲德国足球辉煌历史,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在班级里,每个学生对自己负责,不需要他人管理。有想法和意见可以随时向老师谈,也可以直接向校长反映,班级里只有一名班级代言人即班长的角色,是同学们自己选出来的,完全代表学生利益,没有任何的个人特权和私利,与学习成绩,品德表现无关。同学之间与老师之间平等相处,相互尊重,上课不用举手发言,很单纯的教与学关系,家长不送礼物给老师,相反经常老师请同学吃巧克力、冰激凌,高年级时老师与学生之间用您称呼,学生请假无需家长签字了,请假要有医生证明,家长自愿到校参加学生的家长会。
每一学期都有各色郊游活动,比如生存训练夏令营,参观博物馆、工厂,看电影、看话剧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尤其毕业典礼隆重如婚礼,尊贵如博士嘉勉,在大礼堂里校长,老师走向每一位身穿礼服的学生握手祝贺,送上鲜花,颁发毕业证书,又将迈向人生大舞台重要的一步,场面令人难忘,唏嘘感动。
到了德国,儿子的名字被翻译变成了“安酷”。他的海外学习生活像其名字一样安逸酷“毙”了,享受着天堂般的快乐童年。活动多、作业少,业余时间自己做主,他每周去健身中心一次,周末聚会跳一次街舞,除了同学外,他还交了不同爱好和兴趣的朋友,他们在一起不是吃吃喝喝意义上的朋友,经常自己带自己的,AA制自己买自己的,他与来自五大洲不同国家、不同人种、不同宗教信仰的朋友用着德语、英语交流交往着,从中了解到比书本上更加具体,更加生动的人文知识和语言文化。
待续
呢喃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