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迟来的评奖。4月1日凌晨,当列夫.托尔斯泰获奖的消息由一个电话向世界透露时,全世界的作家,会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得到这个信息。几乎没有人对这个授奖有疑议。托尔斯泰获诺贝尔文学奖,太应该了。诺奖委员会今年把荣誉颁给这位伟大的巳故俄罗斯作家,太有理由了。谁对诺奖委的这个决定有异议, 谁就要想想 ,托尔斯泰,在世界文学中意味着什么。谁就要想想,《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巨著的总和,在这个现存的文学天地里,是否还有等量齐观的第二人。
如果把获奖者的文学综合造型变喻为地理的形体,那么,这个托尔斯泰,是座巨峰。
托尔斯泰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几乎可以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在伟大的小说家队伍中,他如果是第二,就没有人可昧称第一。文无第一,谁都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对谁是最好的大作家下个结论。但,谁都会觉得,托尔斯泰那壮硕的身形,是一个可以并列的雕像。
列夫.托尔斯泰,生前,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他未能获奖,这个问题,长久飘渺在这个奖的历史上。可以说,没有托尔斯泰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很遗憾的。这个遗憾,涉及到对文学诺奖的一种评价。这个评价,后来被体现在这样一句广泛流传的话上:托尔斯泰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是托尔斯泰的损失,而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损失。这句话说得深刻而动人。
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作家,还有好几个,普鲁斯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等。诺贝尔文学奖中没有这些人的名字,同样可以说,这不是那些伟大作家的损失,而是这个奖的损失。这些作家的巨大声誉,不在于得没得过诺奖,而是他们在读者心目中永恒的地位。这些作家作品的永久流传,不在于被披上诺奖的外衣,而是他们在文学创造中表现出来的强大精神穿透力。只有穿透心灵的力量,才是会被长久记忆的力量。
高端或相对高端的评奖,是体现奖项的价值观的。当遗憾成为附着在奖项的纪录时,个人创造的价值,反而会相对被拔高。诺贝尔文学奖没有授予老托尔斯泰,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但这并不一定影响奖项的最终声誉。只有当有相当一部分人看来,没有资格的作家获得一个伟大的奖项时,这个奖项,才会面对有问题的质疑。可是,事物往往总有它的另一面。有没有资格的判断,不是别的,是奖项的价值观,再具体地说,是奉行价值观的人。价值观,不是以一行可以写出的文字来替入作品的,而是以作品的文字来衍化。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评奖的结果,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价值观的光彩。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一再体现着这一点。
托尔斯泰,没有因未能侪身于一个最著名的文学奖而成为次著名。博尔赫斯也是。博尔赫斯,这位以短篇小说迷住了无数读者的阿根廷作家,他所处的历史时间,晚于托尔斯泰很多年,但他同样未因巨大声誉而给诺贝尔奖增光添彩。不是他不想,而是诺奖没给。 也许他不在意,但读者非常在意他。以短篇的文字征服世界,这需要很大的智慧与持久的力量。博尔赫斯后来成了瞎子,但他敏锐的思维与天才的灵感,亮堂了一个文学的世界。诺贝尔文学奖没有与博尔赫斯握上手,并不影响诺奖地位的显赫。博尔赫斯若与诺奖握了手,另一个相对次要的作家,同一年就会从一个大名单上离开。博尔赫斯由于诺奖的告别,成全了某一位稍次量级的作家,这是一个只可意会的现实。如果博尔赫斯某一年获奖,那么,实际在那一年获奖的作家,他的书不可能与伟大者并驾齐驱。
许多作家是注定会获奖的,譬如,福克纳,譬如,加西亚.马尔克斯。有些不凡的作家,巳经或将不会与诺贝尔文学家有缘。机会往往不会总是均等地降落在所有大作家头上。有意思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投票,是极为秘密的。至今,人们依然只能对评选情形加以揣测。文学的暗箱,最终,公开为作家的透明。一年一作家,一年一世界。每个获奖者,都会有一条获奖的理由。往往是最简单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对一位作家的评价。用一句话表达的评语,最有提炼的困难,因此,才更接近对象的精神实质。这方面,诺贝尔文学家的评委们,始终给关注者每年以新的感受。
没有诺贝尔遗产,这个世界,就是没有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有了诺贝尔遗产,这个世界,就有了一个个被关注的文学对象。关注这些对象,是关注这个奖,关注这些对象的作品,是关注人类的心灵。有了这个奖,文学,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每年十月的某一天,成为一种特殊的荣耀。
荣耀不仅仅属于获奖者。在这群获奖者队伍之外,还有人在撑起一片心灵的天地,他们同样是可敬的,甚至更可敬,因为,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是为了使这个世界更美好,他们所奉献的爱,与人类的愿望合拍。所有以自由的意志推动个人写作的人,都是可敬的。他们必先自尊,然后尊重人。尊重与被尊重,都是幸福。他们必须以个人的文字打动人,不然,他们不会有读者。他们的作品所能打动人们心灵的大大小小的能力,取决于自身的修为,也取决于读者的热爱。爱是创造世界的强大动力。不论是谁,只要付出爱,就会象暗夜出现的照亮前方的光线。那怕只是一瞬,也能给人以心灵的感动与信心。
任何不与金钱行为与职权行为发生关系的奖,都不是奢侈品。现下,谈文学,却有点奢侈。有句老话,文学是人学。也许是吧。这是一个对人权如何解释尚且有人各抒己见的国度,人学,更是一门深奥的课题。不说人学,只说文学。列夫.托尔斯泰,你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生前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你文学的遗存,明白地叙说了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事例。这个事例,用一句话加以概括,那就是:谁的遗憾才是最终的遗憾。
十月的世界文学的光荣,在今年,刻度为四月的光荣。四月的光荣,是春天的光荣。四月是播种的季节,四月也是收获的季节。托尔斯泰的光荣,让大地的芳香,从悠久的岁月记忆中散发出来,将一道光亮,照耀了人类的精神库存。
祝贺老托尔斯泰在天之灵!祈愿文学因不再屈从于其他意志而勃发的光辉,照耀在中国自由的文学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