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冽的伊水缓缓流淌,伴随着游人缓步前行。历古阳洞,观宾阳中洞,越药方洞......,终于来到了奉先寺。

奉先寺位于龙门山正中的位置,沿着高高的石台阶拾级而上,在高大洞窟中,一尊巨大的雕像即刻映入眼帘,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卢舍那大佛。
无疑,这里是整个石窟精华之所在了。无论是其所处的地位,洞窟的高大宽阔,佛像雕刻的精美细腻,都是其他洞窟佛像不能与之相比的。
大佛通高17.14米,头部高4米,耳长1.9米,是整个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宏大、艺术造诣最为精湛,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顶峰。
据说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化身,是依照这位女皇相貌雕刻的。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不过女皇帝为造此佛像把自已的私房银子都捐了出来的事倒是真的了。
大佛两侧的弟子、武士等人物的造型也别具特色,各个人物的神态都雕刻的惟妙惟肖,瞧这个小弥撒多么可爱!

在中国四大石窟中,龙门石窟是规模最大的,但也是破坏得最厉害的。在70多个洞窟中,几乎找不出一尊完好无损的雕像,而且大多数的洞窟空空如也,可说是“十室九空。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面对文物被盗后的莫高窟,曾痛心地喊出:“莫高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如果说莫高窟是因为地处偏僻蛮荒之远,而被一些贪婪的外国冒险家或盗或骗将壁画、文物倒卖到国外,那么处于天子脚下,繁华帝京的龙门石窟为何破坏得如此严重呢?而且多毁于国人之手!不知陈寅恪先生面对龙门石窟又会发出何种感慨。
带着多少沉重惋惜之情走上伊水大桥,看那穿过伊阙缓缓流淌的伊河水,数千年来它见证了这个古都多少兴废事啊!
与龙门山隔河相望的香山也有不少石窟,但是损毁的更为严重,几乎找不到一尊可看的雕像, 不过站在河岸边的石栏旁可以欣赏对面龙门石窟的全貌。

虽然东山的石窟没什么看头,但有两处知名的景点还是值得一游的,那就是香山寺和白园。
龙门香山寺位于香山西坳,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重修该寺,并正式命名为“香山寺”。当时的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霄,石像七龛,浮图八角”,其规模居于“龙门十寺之首。
女皇武氏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这座御碑亭中的碑文是乾隆爷巡幸香山寺时,所题诗文两首,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

名人、名山、名寺,除了帝王将相外,历史上香山寺也留下过不少名人韵事。如唐太宗太和十年,大诗人白居易捐修香山寺,撰写了《修香山寺记》。诗人偏爱这里如画的景色,寺庙修好后,他常住在寺内,自号“香山居士”,还把在洛阳12年所写的八百首诗篇编辑成十卷,取名《白氏洛中集》,存放在香山寺藏经堂内。
循着历史的足印走到近代,1936年,为蒋介石五十岁寿辰,当地政府在香山寺南侧建了一幢两层小楼,被称为蒋宋别墅。
寿辰当天,张学良、阎锡山都曾到场祝贺。简单整洁的别墅会议厅内,百年前在这里坐着的,都是曾翻动历史风云的人物,昔人往矣,茶杯尚温。


会客厅简洁典雅,即使放在今天,也不算过时。
柚木地板踩上去踏实温暖,昏黄的灯光是卧室极富生活气息,蒋氏夫妇在这里只住了36天,随后便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逝者如斯夫!历史的长河,犹如着缓缓流淌永不停息的伊河水,兴也好废也罢,它绝不会因为留念某个名人而驻足不前,更不会因怀念某个美好的时光而倒流。武则天的、白居易的、乾隆爷的,蒋中正的......香山寺已成为过去,现在它已敞开山门迎接八方来客。
从香山寺下来,向景区出口走去,白园就在景区大门附近。
此园是为了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园林依山而建,峰翠水碧,秀丽古雅。
这里有茂林修竹,山泉深潭。进门直行,但见路转峰回,林木森森;泉水叮咚,水潭清澈,优雅至极。


漫步石级而上,直至琵琶峰顶。在苍松翠柏丛中,有一砖砌矮墙围成的圆形墓冢,这就是大诗人白居易长眠之地。墓前立有高大石碑3方,其中1块上刻“唐少傅白公墓”6字。
登高望墓,形似琵琶,墓丘所在为“琴箱”,其东南是长长的墓道,四周冬青环绕,翠绿色草地中央,三根“琴弦”清晰可见,此即是琵琶的“曲颈”。诗人精通韵律,又曾作千古之颂的《琵琶行》,故而将诗人的最终归属处以“琵琶峰”名之。
毛泽东主席最喜爱白居易的“琵琶行”长诗,上世纪59年在庐山会议期间,曾凭记忆手书“琵琶行”长诗30余篇,分别赠送给参加会议的常委们。
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这诗句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写照。离开白园,天色已近黄昏,冷落的墓冢在惨淡无力的夕阳下更显得冷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留下的不朽诗句,却似中午那灿烂的阳光,永远照亮祖国的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