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支点
给我一个支点我,我将撬动整个地球。——阿基米德
对于哈佛而言,这个神奇的支点是什么呢?
http://s4/mw690/002XPRS4zy7nxQFwVft73&690
1638年9月24日,约翰.哈佛(John
Harvarf)所赠的780英镑捐款,是当年该校全年财政拨款的近两倍(当年政府给学校的拨款是400英镑)。这在当时是一笔了不起的收入。用时下之术语来说,校方用这笔钱开发了不少的“硬件”和“软件”。但哈佛所赠珍贵的图书却遭到了厄运。
http://s16/bmiddle/002XPRS4zy7nxQLGClNbf&690
1764年的一天深夜,哈佛大学哈佛楼被一场大火烧成一片灰烬。哈佛楼里珍藏着哈佛去世捐赠给哈佛大学的全部图书,这些图书是哈佛大学的镇校之宝。如今被这场大火烧毁一空。这是哈佛之痛,也是哈佛之难,难怪所有哈佛人捶胸顿足。但鬼使神差,大火的当天下午,17岁的约翰在哈佛楼里读《基督教针对魔鬼、世俗与肉欲的战争》,因为太好看了,想要一气呵成地看完,他竟然偷偷地把这本书带出来了,于是这本书成了哈佛楼极其珍贵的孤本。
无疑,这个孤本将成为稀世之宝。可约翰却陷于巨大的道德诘难之中,说出来,还是隐瞒?但最终他还是战胜了自我,勇敢地走进了霍里厄克校长的办公室,把这个孤本交给了他。校长听完约翰的话,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他用颤抖的双手接过图书,眼里闪动着泪花,缓慢地说:“谢谢你为学校保留了这份宝贵的遗产,你回去听后安排吧。”
两天后,哈佛张贴处理告示:约翰同学因违反学校规定,勒令其退学。霍里厄克校长还是以”借阅图书不得带出图书馆“这条校规开除了约翰。所有人都无法接受这个决定,很多人为约翰求情:约翰毕竟保存了哈佛先生赠送图书的孤本,给他一次机会吧。
霍里厄克校长表情凝重,对求情的人说:”首先我要感谢约翰,他把图书交还给学校,我赞赏他的诚实,但我不得不遗憾地说,我要开除约翰,因为他违反了校规,我必须对学校的制度负责。“
这是什么?这就是规则意识,这就是伟大的契约精神。所以有人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国。”
霍里厄克校长开除约翰,成为哈佛的佳话,哈佛的办学理念因此而熠熠生辉:”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道德看守哈佛更加有效。“
http://s9/mw690/002XPRS4zy7nxRshuoEc8&690
约翰被赶出了哈佛,但他并不因此而仇恨学校,反而感恩哈佛。第二年,约翰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最终成为美国著名的大律师。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后,他加入托马斯.杰斐逊的团队,并参与起草《独立宣言》,把自己的名字写进了美国的历史。
约翰这位被哈佛开除的学生,却成为践行哈佛精神的优秀代表之一。
教育的意义就在这里,保护有时是最大的伤害,公正的惩罚却能治病救人。拿破仑用剑做不到的,契约用笔就可以做到。有了契约,就有了规则,有了规则就有了文明,而文明就是众生平等,没有特例。霍里厄克校长亮出了哈佛的理念:让制度看守哈佛,比用其它东西看守更为有效。只有在规则的约束下,才能让大多数学生更自由地成长。
http://s7/mw690/002XPRS4zy7nxRLtImW66&690
规则比道德更重要,在一个不讲规则的社会里,所谓的道德也是虚伪的。规则必须是对所有的人,无论是总统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