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案例分析
余文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五上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让学生体会不同的父母之爱。周美英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有以下优点:
一、巧妙导入
一篇课文的题目是关键,周老师在上课之初,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题目的不同之处:加了引号及这个引号所表示的意思,从而提问“‘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学生结合自身理解,读出不同的语言感觉,对课文来了个预知。
二、教学主线明显 ,环节清晰。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可是周老师却巧妙地引导,根据父母亲的“评价”展开,以4句评价为源头,使教学环节紧凑。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却可以引出全文的主题和思想。先划出父母亲的评价,再引导学生感受巴迪对父母对他的评价时,是怎样表现的?然后让学生主观选择:如果你是巴迪你觉得“精彩极了”好还是“糟糕透了”好。此时真正的让孩子们走进了文本,走进了角色。学生的参与度也变高了。然后让学生体会这两种论断,作者认知的改变,从而体会两种不同的爱。最后引导学生写一写《别样的爱》这样一来,环节清晰,主线明显。
三、老师大刀阔斧地巧妙取舍教材。
如果说深入浅出地解读文本是教师备好课的前提,那么大刀阔斧地取舍文本就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我们常常会把一篇很短的文章解读的支离破碎,我们还常常把一篇文章解读得臃肿不堪。因此,许多时候,我们不是担忧备课过程中的“取什么”,而是担忧备课时能否大胆地“舍弃”。周老师今天的大胆取舍,获得了成功。整节课虽然只出示了父母亲的4句评价及巴迪自己的体会,但仍然使课堂非常地丰满,更让孩子感悟了父亲对巴迪的爱。
四、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周老师在教学中,很注重细节,对语言文字的教学非常扎实,闪现着周老师个人的教学智慧。在体会巴迪面对两种评价时的感受时,注意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标点来品味?通过字词的研读,提升人文的情感,形成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五、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在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周老师让学生再次读书,同时要求用不同的线条划出有关母亲、父亲、“我”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并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标注在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有所体会,并从中学习不同的表达方法。
这次听课也让我明白,有时上课并不要一味地追求“出人意料”,关注学生,关注课堂才是最最实在的,扎实有效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多的知识与方法,在课外也有更多的兴趣去自主学习。
林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爱。听完周老师真情演绎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想从下面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1、课前谈话新颖。
韦老师把课文中的内容作为师生的话题,确实让我印象深刻。把教材中的“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提取出来让学生朗读,即提升了思想,又自然顺畅地引出了课题。这是韦老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体现。
2、重视语言的细节,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现在我们常常会看到或听到这样一些话:“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演绎精彩”等等。的确,我个人倒觉得细节在很多时候,隐隐之中它就是一堂课的教学重点或难点。比如这节课,韦老师在教学中,很注重细节,对语言文字的教学非常扎实,闪现着韦老师个人的教学智慧。比如:多音字“兴”的教学,不仅强调了读音,还列出了它的意思,让孩子们从意思上进行区分,最后通过举例“兴高采烈,兴奋”进一步明确。以及在后面父亲评价的教学中,以句子“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中的“扔”字为话题,与学生展开讨论,能否把“扔”换成“放”?为什么不行?从而让学生体会父亲对巴迪的批评。通过字词的研读,提升人文的情感,形成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教学主线明显,思路清晰。
整节课,根据父母亲的“评价”展开,以4句评价为源头,使教学环节紧凑。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却可以引出全文的主题和思想。从词语盘点,把词语分成2类,划分父母亲的评价,通过朗读词语,想象词语背后的画面,引出疑问,可谓层层递进。到对母亲的评价部分:还有学生在感受巴迪母亲对他的评价时,学生的思路很清晰,知道从母亲评价的话“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的语言和“感叹号”中,感受母亲的赞美和肯定。还抓住学生说的“雨点般的赞美”,进行扩展,提出“还会有什么赞美呢?”,对孩子进行了想象和语言的训练。除了语言的教学,韦老师还对母亲评价的动作“搂”进行了补充。“这是一个怎样的搂?”问题的抛出,又激起了孩子思维的涟漪。最后从
“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等神态感受母爱的赞扬。韦老师,向我们传递了巴迪母亲无论从说话的语气上、神情上、动作上都对小巴迪极高的评价。老师独具慧眼,让这段解读得读得很丰满,味道十足。最后进行的小练笔,也是精心设计的,通过课前谈话的句子,根据课堂的学习,让孩子也写写自己的体会,当当未来的名人,既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也把整堂课提升了另一个高度。
4、精心的预设需要老师大刀阔斧地取舍教材。
如果说深入浅出地解读文本是教师备好课的前提,那么大刀阔斧地取舍文本就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我们常常会把一篇很短的文章解读的支离破碎,我们还常常把一篇文章解读得臃肿不堪。因此,许多时候,我们不是担忧备课过程中的“取什么”,而是担忧备课时能否大胆地“舍弃”。韦老师今天的大胆取舍,获得了成功。整节课虽然只出示了父母亲的4句评价及巴迪自己的体会,但仍然使课堂非常地丰满,更让孩子感悟了父亲对巴迪的爱。
5、板书设计,紧扣文本。
板书设计历来被称为微型教案,好的板书,是教者对课文的一种“再创造”,能再现教者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处理,显示教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也为了发挥板书的提纲契领的作用,韦老师设计了一个简单明了的板书:也就是写上课题,再在课题下面分别填上“鼓励”、“批评”,最后在最下面写上“爱”。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但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形象记住这个板书,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罗榕:
“精彩极了”
周老师的这节语文课从备课到试讲,再到今天的课堂教学。可以说基本完成本节课预设的教学任务,和本节课所要体现的理念。我整理了一下,具有两大突出特点:
特点一 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什么是工具性?我个人的观点是学习语文目的之一: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的能力。这是工具性的一面。那光会听说读写就可以了吗,还得通过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语文的人文性的一面。也是学习语文目的之一。白老师在这方面处理的很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对巴迪的爱。同时引导去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表达出来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任何知识都应该经历一个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学习一篇课文就应该不仅知道文章写什么,表达了什么,还应该知道是怎么写的,怎么表达的。在这堂课上教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在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帮助学生体会人物情感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的写法,如语段练习。使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为一体。
特点二、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空间
关于阅读教学,标准中进一步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全课采用不用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开课整体感知时的浏览,突破难点部分的细读,升华情感处的引读等等,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这种充分的“读”,将读落实到了实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出母亲的“精彩”与父亲的“糟糕”的内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交流,并且处处体现对话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充分地转变了角色,教师成为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建设者、点拨者。教师很好发挥了导学的功能,学有针对,学有实效,学有收获。
这篇课文前14个自然段作者主要抓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而后来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激之情却运用了大量的抒情和议论来表达情感。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方法把父母的不同之爱体现得淋漓尽致,那如何抓语用训练点呢?
可以这样:
在体会巴迪面对两种评价时的感受时,注意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标点来品味?通过字词的研读,提升人文的情感,形成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也可以这样:
文章多处抓住父母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但语言描写极为精妙,突出父母对巴迪不同的爱,从而感受正是这种爱伴随巴迪健康成长,教学时可以抓住传神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再趁势让学生模仿文本的这一写作特色写一个片段《别样的爱》,要求学生通过语言描写来表达爱,真正做到阅读与习作相结合,学以致用。
案例反思:
一、给学生感悟的课堂
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因此,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感悟的课堂,而我这节课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只有每节课坚持让学生石感悟的课堂,学生的语感才会提高,为今后的语文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语文生活化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语文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这样的话,语文此门课程对小学生来说是那么倍受亲切。自然而然,学生学起来兴趣浓了,主动性调动起来了。
三、不足之处
“以读促讲”──“读中悟情”──“身同感受”,正是这节课所追求的,可就只差这一细节──朗读的指导,因而导致此课堂教学暗然淡色。语文课堂是对话的课堂,要处理好“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关系,有感情朗读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手段,让学生与文本的接触中,燃起心灵的火花,感受到人文的升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