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后感系列】《华夏意匠》(作者:李允鉌)  (第一章)

(2014-09-13 15:08:56)
标签:

股票

分类: 我读我思
今日把第一章读完,和教材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一样。我在思考为什么学建筑学的学生需要阅读这么多的课外书?私以为教科书只是一本浓缩的“大纲”,是知识点的略为提及;教科书起到的作用更多的应该是一个 guideline 的作用,就是引起大家的阅读兴趣和普及知识之用,而更深层的知识探索则需要自己去挖掘,这时,课外阅读就是一剂良药。

这本书的阅读笔记我打算换一种方式:每一章发表一篇读后感。当然读后感的形式我也会稍稍改进一些,不再像以前那么“天马行空”(扯的东西有些多~),更多是直接和阅读的书目相关的,以笔记的形式写出来,外加个人的思考感悟~~

那就让我们开始探索中国建筑史之旅吧~ Let's go!

以下是个人归纳的纸制笔记的电子改良版,欢迎提问,欢迎交流~

==================================================================

                                                       第一章  基本问题的讨论
大纲(Outline)

1.世界建筑的分类
                                                          关键词:西方建筑   东方建筑   建筑之树 

2.中国古建筑和西方同等时期建筑的各自特征
                                                         关键词:木结构   砖石结构   指导思想(建筑理论)

具体内容(Main Content)

1. 世界建筑分为:西方建筑和东方建筑。西方建筑就是希腊、罗马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流;东方建筑是以印度、中国、回教建筑为代表。

"建筑之树"的概念出自弗莱彻所著的《比较法世界建筑史》(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一书。在这个模型中作者把中国、日本建筑和其他东方建筑作为一个分支(Branch),而作为主干的是西方建筑(Trunk)。

下面附上一张中外时间对应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同一时期中外所对应的不同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分别是什么:
1).创立时期:周代至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 11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相当于古埃及、西亚及希腊建筑时期。

2).成熟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 3 世纪至公元 3 世纪),相当于希腊式及罗马式时期。

3).融会时期:融会外来文化的魏晋南北朝时期(3 世纪至 6 世纪),相当于欧洲早期基督教、拜占庭建筑时期。

4).全盛时期:隋唐时期(6 世纪至 10 世纪),相当于欧洲拜占庭、罗马纳斯克及早期哥特式时期。

5).延续时期:宋、辽、金、元时代(10 世纪至 14 世纪),相当于欧洲哥特式建筑时期。

6).停滞时期:明清时代(14 至 19 世纪),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建筑以及其后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时期。

2.中国古建筑和西方古建筑相比的特征:

                  中国                                                                                                   西方

               重视群体                                                                                            重视单体

             多木结构建筑                                                                                     多砖石类建筑

     建造时间总体来说比较短,几年到几十年不等                        建造时间很长,多以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来计

     建筑比例和人的比例比较接近                                                   建筑比例通常和人的比例完全不成正比

                模数制建造                                                                           (现代建筑中框架结构才引入)

           古建筑保存数量少                                                                               古建筑保存数量多

中国古建筑理论发展经历的过程是:从最开始在古籍里面搜集与房屋建筑相关的句子文章,然后发展至由“礼”作为指导思想和规范,最后加入了“五行”的内容后,发展成为以“玄学”为特征的风水学为指导。

个人思考(My Thinking & Perspective)

在外国建筑家看来“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上,建筑的技术和艺术并没有形成一门独立存在的学问”。这个模型不止被很多外国建筑学家接受,也被很多中国建筑学家认可,这或许是因为“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中国很少有人对现代技术、传统建筑技术和文化艺术之间进行思辨和深入思考。要么是在爱国主义情感下掀起的一股模仿中国古建筑外在形式和风格而忽视了实质的科学技术探讨之风,要么就是批判中国建筑已经垂垂老矣,没有太多生机,转而一味地“学习”国外建筑风格。实际上,作者提及了李约瑟的观点,大意是古建筑中的模数制的运用和柯布西耶现代建筑的思想有相通之处。所以把中国建筑放在分支的位置确实有失偏颇。

以前我一直觉得传统的一定要保留和继承下来,尤其是看到日本建筑师的作品更是有这种想法。想想看日本建筑最初是受中国建筑的影响,最后发展到想要看唐朝的建筑只能去日本的京都和奈良欣赏!这不是讽刺吗!?在看安藤忠雄的传记时尤其被他的那种国家民族情怀感动,他说他是民族的建筑师,要把日本的文化和历史继承和发扬下去。回过头来具体以什么方式去继承传统中国文化又是一个问题,在看了《城市文化》之后我也在反思:难道单纯地从外表上模仿中国古代的亭台楼阁就是好的建筑吗?那现在很多用水泥模仿木结构建筑的所谓寺庙算是好的建筑吗?是不是外表没有中国古建筑的攒顶、屋脊、飞檐就不能代表中国建筑了?这个问题芒福德用一个幽默的笑话指出了追求的实质不应该是外形更应该是内在的思想。(芒福德的这个“笑话”可见我的《城市文化》读后感)

中国木结构建筑占的比例最大,在教科书中简单地罗列出几条原因,诸如取材方便、建造节省人力物力、有一定的抗震性能等等。诚然这些 dogma 大部分是正确的,但在《华夏意匠》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几个不同的思考过程,难能可贵的还有辩证过程,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到结果可谓是上品啊!书中说到了李约瑟的一个观点:中国缺少奴隶,因此没有大量的人力去搬运石头建造房屋。后来这一论点在作者的文字解释中我也知道了为什么站不住脚,光看看殷商时期和秦始皇的长城就知道了。谢谢这场或许只有我能体会到的精彩的思辨吧~

说到中国木结构建筑多还要提到的就是《园治》的作者计成所述:......固作千年事,宁知百岁人;足矣乐闲,悠然护宅。这种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只要和使用者的生命年限相符合,后代就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房屋的态度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古建筑所选的材料——木。这点又可以和埃及人极其注重死后的居所——陵墓,的建设形成对比。他们认为死才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所以皇帝在一上位就开始下令建造属于自己的墓穴,而且不惜花重金建造。对生死的态度不同也反应到建筑的建造上面,此外对艺术的定义不同也是。中国古人认为建筑师是百工,当然地位比不上优雅的文人墨客,所以建筑也不过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哪能和诗词歌赋相提并论。正是在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下,人们看到的结果就是中国以木结构建筑居多。

好啦,这就是今天的读后感分享~欢迎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