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后感系列】《“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愚思小品

(2014-02-14 17:53:33)
分类: 我读我思
这封信,我坦言,在读的时候半懂不懂,现在也借着文字来梳理一番思路吧。

“......学者们所特有的(一种误解),就是把考证和批评认为欣赏”,这句就是老先生这封信的主要内容了。

在后面的段落中老先生以自己的学习经验和认识写道“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看到这,也结合自己的经验,尤其是在初高中的语文课上,凡是学习新课文和古诗词时,老师总会说在之前布置一个任务:了解作者生平。现在想想,倒可以和老先生说的这番呼应了~虽然说了解作者生平是深入理解文章的一个途径,但也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君不见有些高考阅读拿给原作者做居然是零分!这是何故,我以为这就犯了书中所言“只做到了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进入文艺的领域”,脱离了实际和整体去思考一篇文章的某些用词,用句,就像文中提到的“导师”和“法官”的角色:认为好的作品必需要具备某某章法。结果就会出现一些好笑的题目诸如:请问第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两次“夏天到了”?这类题目拿给原作者去答,连作者都说不出为什么,但是在老师笔下却有“标准答案”,而且还把给分点都明确了。作为一个经受过这种考题的学生,我坦言,快要高考之前的语文学习都不是我喜欢的,高考准备期间可能是由于要大量做试题,倒也是得力于一些标答的解说,让我能“欣赏”到一些很美的文章;但真正喜欢语文和阅读,却真真实实是在大学之后,确切地说是在大二开始。我以为,标答要是改成“参考答案”会比较好,语文这种比较感性和主观的东西,无论是评价一首诗或是一篇文章,很正常的情况就是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解说,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光是研究“红学”的就有不同的派别。我很赞成伏尔泰的一句话“我虽然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而标答正是剥夺了这种“权利”。不知,这和大多数中国学生创新能力比较低是否有紧密的联系?

一般说看书要有“批判的态度”,老先生所言“批判的态度”需要“跳出”作品去欣赏,那这样就和“欣赏的态度”矛盾了。我觉得吧,这两种态度都应该在阅读时有,看书不光是在看作者笔下的文字,不光是理解作者的思想,正如罗曼罗兰所言“看书是为了在书中去读自己,去检查自己,完善自己”,所以,或许可以先用“欣赏”的眼光去读书,但是读完之后还应该在“玩味,回味”一下,这时就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去看了。就我个人而言,我以前(包括现在也是)喜欢看一段,然后挺下来想一会这段,然后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继续,这个不知好不好,但往往就是速度较慢,但是比较好的一点是很少会在读完一篇文章后“不知所云”,那就更不用谈“玩味”了。我想,或许两种方法都应该用,因为书非只一种,方法也应该不同。

最后,希望自己在2014年能多读一些书,而且呀,要“学而思”,加油!

也希望看到我博文的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相互交流,两种不同的思想碰撞,说不定会有第三种思想产生哦,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