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国化工过程强化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

(2012-04-21 19:27:54)
摘 :化工过程强化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化学工业“高能耗、高污染和高物耗”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可望从
根本上变革化学工业的面貌。经过多年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我国在化工过程强化技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
色与优势。本文综述了我国在超重力技术、微化工技术、等离子体技术。

关键词:化工过程强化;超重力;微化工;等离子体。
   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材料和能源,创造了高达20%的GDP,约占工业总产值的30%。但同时它也是我国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和能源消耗大户之一,其废水排放量居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之首位,约占19.7%,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6.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学工业存在“高耗、高污染和高物耗”的现实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国际上出现的以节能、降耗、环保、集约化为目标的化工过程强化技术,是可望解决化学工业“高能耗、高污染和高物耗”问题的最有效技术手段之一,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列为当前化学工程优先发展的三大领域之一。化工过程强化技术是指瓶颈过程中的混合、传递或反应过程速率显著提升和系统协调,大幅度减小化工过程的设备尺寸,简化工艺流程,减少装置数量,使单位能耗、废料、副产品显著减少的新技术。近年来,经过老中青几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我国在化工过程强化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某些自主研发的过程强化技历经源头创新、理论构建等长期基础研究的积累,再经技术完善,直至最终实现工业应用,为推动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显著贡献。下文对我国化工过程强化技术的进展进行综述。
超重力强化技术
1.1 超重力技术简介
   所谓超重力指的是在比地球重力加速度(9.8m/s2)大得多的环境下物质所受到的力。在地球上,实现超重力环境的简便方法是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而模拟实现。这样的旋转设备被称为超重力机(hige device)或旋转填充床(rotating packed bed,RPB)。在超重力环境下,不同物料在复杂流道中流动接触,强大的剪切力将液相物料撕裂成微小的膜、丝和滴,产生巨大和快速更新的相界面,使相间传质速率比在传统的塔器中提高1~3 个数量级,分子混合和传质过程得到高度强化。同时,气体的线度也可以大幅度提高,这使单位设备体积的生产效率提高1~2 个数量级,设备体积可以大幅缩小。因此,超重力技术被认为是强化传递和多相反应过程的一项突破性技术。
1.2 超重力技术的理论研究
   近年来,随着对超重力环境下流体流动和流体力学特性的逐渐了解,超重力技术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超重力环境下的“三传一反”规律(传质、混合和反应耦合规律等)方面。早期的研究者对RPB 内的液相总体积传质系数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体积传质系数比传统的填料塔提高一个数量级,为8×10-4 m/s 左右。在可视化研究的基础上,郑冲等]建立了填料空间内飞行液滴、液膜和液线的运动和传质方程,得到了以上形式存在的空间液体的传质系数的表达式。陈建峰等对RPB 内水脱氧过程进行了传质的模型化研究,计算出了液相传质系数,后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更为精确的一个变液滴传质模型,以本菲尔溶液吸收CO2 为工作体系,对RPB 内的传质过程进行了模拟与实验研究,计算获得的出口气体CO2 浓度和实验真实值的误差在±10%以内,首次从理论模型上诠释了RPB 内传质过程的端效应区非均匀性行为。陈建峰课题组率先对RPB 中的分子混合性能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采用偶氮化反应体系研究了超重力环境下的分子混合规律,利用聚并-分散模型描述了RPB 内的分子混合状况[6];采用碘化物-碘酸盐体系对RPB 内的分子混合进行了研究,通过团聚模型计算出RPB 的分子混合时间在10-4 数量级;针对无预混物料在RPB 丝网填料上的湍流混合、扩散及反应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RPB 内液体微元流动的物理模型,应用k -? 湍动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对于所涉及的化学反应过程,建立了瞬时封闭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8];发现采用预混合进料后,旋转床中的离集指数大大下降,表明这种进料方式的分子混合性能优良,认为预混进料改善了旋转床的宏观混合和介观混合性能,从而提高了分子混合效率。
微化工技术
   微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化工学科前沿,以微反应器、微混合器、微分离器、微换热器等设备为典型代表,着重研究微时空尺度下“三传一反”特征与规律;采用精细化、集成化的设计思路,力求实现过程高效、低耗、安全、可控的现代化工技术,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24-25]。微化工系统是指通过精密加工制造的带有微结构(通道、筛孔及沟槽等)的反应、混合、换热、分离装置,在微结构的作用下,可形成微米尺度分散的单相或多相体系的强化反应和分离过程[26-28]。与常规尺度系统相比,具有热质传递速率快、内在安全性高、过程能耗低、集成度高、放大效应小、可控性强等优点,可实现快速强放/吸热反应的等温操作、两相间快速混合、易燃易爆化合物合成、剧毒化合物的现场生产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等离子体技术
   等离子体即电离气体,是电子、离子、原子、分子或自由基等粒子组成的集合体,通常通过外加电场使气体分子离解或电离产生。无论气体是部分电离还是完全电离,其中的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在数值上总是相等的。按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能量(通常用电子温度表示)的相对高低,可将等离子体分为:高温等离子体,即电子温度在数十电子伏特(1 eV=11600 K)以上的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即电子温度在数十电子伏特以下的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已经广泛应用于材料、信息、能源、化工、冶金、机械、军工和航天等领域。依照等离子体的粒子温度,低温等离子体又分为热等离子体(平衡态等离子体)和冷等离子体(平衡态等离子体)。热等离子体中,电子温度与离子、中性粒子温度相等,一般在5×103~2×104 K。在冷等离子体中,电子温度(可高达1×104 以上)远大于离子、中性粒子温度(常温上下)。这一非平衡性,对一些合成反应极为重要,一方面电子具有足够高的能量以使反应物分子激发、离解或电离;另一方面,反应体系又得以保持低温,乃至接近室温,反应容易实现,因此有着广泛的应用或应用前景。
3.1 等离子体强化化工过程技术进
   等离子体富含的各种粒子等几乎都为活泼的化学活性物质。等离子体特别适合于一些热力学或动力学不利的反应等,可以非常有效地活化一些稳定的小分子,如甲烷[51-52]、氮[53]和二氧化碳[54],甚至可以使一些反应的活化能变为负值。这一特点使得等离子体在一些特殊无机物(如金属氮化物、金属磷化物、金属碳化物、人造金刚石等)合成强化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53,55]。等离子体煤转化[56]、等离子体甲烷转化[51-52]、等离子体二氧化碳转化[54]、等离子体醇或醚转化[57-58]等方面也掀起了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尤其在冷等离子体制氢方面,由于冷等离子体启动方便、可以在室温下操作、机动性好等优点,被认为是为燃料电池等供氢的优
选方案[58]。
   从反应特性来看,等离子体无机合成机理相对简单,一般是利用等离子体分解无机盐(如碳酸盐、氢氧化物等)制备氧化物,或者利用等离子体促成含金属键的形成,多是经过一步或者有限数步反应完成,且形成产物在等离子体条件下相对稳定,二次反应有限。等离子体无机合成过程中,成核和晶体生长可不受热力学限制,通常要比热焙烧快很多。与热焙烧方法相比,热化学方法能耗、物耗可能也要远高于等离子体合成。等离子体无机合成近年来热点主要是特殊无机物(如氮化物)和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59-60]。冷等离子体可以代替氢或化学还原剂直接用于还原金属离子,获得高分散的催化剂[60]。等离子体目前在有机合成反应强化方面的优势目前还不显著。多数有机反应热力学不存在困难,等离子体转化仅针对有限的几个相对惰性的小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等离子体有机反应产物大多数要比反应物活泼,因此二次反应大量存在,如果停留时间长,等离子体有机反应多以链反应方式进行,甚至形成焦油类大分子,单一目标产物选择性低。需要加强等离子体发生方式的创新研究,使得等离子体由传统的宏观、微观尺度意义上的发生过程转变到纳米尺度,从而能够以高能效的振动激发模式活化分子,从根本上提高等离子体有机合成反应的能效。2006 年,Liu 等[61]正式发表了关于等离子体与分子筛催化反应类比性的思考,希望借助于模拟分子筛内自然强静电场,实现在纳米尺度上高效发生等离子体的目标。这一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与物理、电子器件等方面的多学科合作,以期尽快取得突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