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仰望大师背影,在教育路上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2016-01-11 10:47:42)
分类: 且行且思(教学随笔)

手捧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教育名篇》,淡蓝色的封面,泛着墨香的文字,不禁浮想联翩。

叶圣陶——我国二十世纪语文教育的集大成者。从18岁中学毕业就走上教育的岗位,直到他灿烂人生终结的76年时间里,他始终从事、关注和指导着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可以说,在中国的语文教育界,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是耸立在三四十年代的三座大山。其中叶老影响最大,历史上无人能与之相比,一代宗师,万代垂范。”

在叶先生的教育、教师、教学理念中,有几个理念可以说振聋发聩—— 教师职业≠教书;教育≠教知识;受教育≠学习;教学≠讲解名词;启发≠发问……今天看来依然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教育是心灵的碰撞,迷们造车势必会走进死胡同,兼收并蓄,百花齐放,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模样。

  受教育应该是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学习全靠自己的能力,发展知能,一辈子真实受用,这种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教育

  学习就必须教会学生领会每一课为什么要取那些教材,目的在哪里,包含哪些内容,哪是重点,哪是辅佐……那才够得上教材熟悉。

  教师讲,学生听,一讲一听是必要的,但一讲一听不就等于教育。学习的行为是主动、活泼、积极的,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学习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

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我发现,叶先生的理念仍然鲜活,指导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

在诸多的名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瓶子观点》的短文。叶先生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是瓶子。瓶子里少些什么,就装些什么。这样做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履禁不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偶尔犯这样的错误,其原因无非是时间紧或工作上的消极倦怠。把学生当瓶子只顾往里装,却不知当这个“瓶子”与装进“瓶子”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时,就即便是“装”进去了也是没有作用的。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读了这篇短文后,我不由地为自己职业的倦怠而汗颜。我想,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不会再做那个“装”“瓶子”的人了,我要像叶先生说的那样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求知,能够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躬行实践”。

《枯坐听讲》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叶先生在文章中说: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己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多年的习惯成自然,往后的年月即便心意上很想努力奋发,可是实践上受习惯的牵制,终于自由活动不来了。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无论是从自己的从学经历还是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都感受到学生那颗想活跃但却被教室,被课本束缚的心。可是,该怎样解放学生的心呢?我想,应该是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甚至师生关系上去做一些改进,不光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说,让他们多学习过程不只在教室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的肌体与精神心思一致地参加在里头自由活动,主动而不被动。让我们消除学习与生活的界限,使学习也成为生活,而不仅是生活的准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