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80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2/3/16/22/1260386d748g215.jpg
作为五十年代的首都地标,北京展览馆极具特色,中央高耸的主塔,两侧舒展的回廊,是典型的俄罗斯建筑风格。塔顶上的红星,回廊上的党徽,还有劳动者雕像,成为时代感极强的装饰。
俄罗斯建筑气势恢弘,如同俄罗斯民族。18世纪初,彼得大帝向西方打开大门,将哥特式教堂的高塔,与传统民间的木构尖塔结合,演变为俄罗斯式尖塔。第一个标志性建筑是彼得保罗教堂,面向芬兰湾,特点鲜明的尖顶冲天而立,成为帝国兴起的建筑表达。如果说,哥特式教堂的高塔,强调与上帝对话的虔诚。俄罗斯式的尖塔,则更多的洋溢着英雄主义。十月革命后的莫斯科,拆下克里姆林宫尖塔上的十字架,换成光芒四射的红星,苏联成为全世界无产者心中的希望。
俄罗斯民族有浓厚的英雄情结,从彼得大帝到列宁、朱可夫,从普希金、托尔斯泰到门捷列夫,许多历史人物,都化作英雄雕象,经历时代变迁,融入日常生活。向英雄献花,成为婚礼不可少的程序,被一代代继承。
五十年代,俄罗斯式英雄主义感染了中国,人们相信“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以忘我的热情投入建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广为流传。作为榜样的保尔·柯察金,近似自虐的理想追求,感动了无数中国青年,那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然而,中苏之间的密月,只维持了很短时间。国家关系的利益之争,政党关系的真伪之辩,两者混淆纠缠,斗得难解难分。由兄弟情深到反目为仇,由“老大哥”到“北极熊”,由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其中的是非曲直,有谁能说得清。
时过境迁,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依然肃立,塔还是原来的塔,国已非原来的国。当激情的潮水退去,冲天气势被制度缺陷抵消,人民又重新作出选择,“老大哥”在冷战对抗中解体。而昔日的“小弟弟”,以中国式智慧度过险滩,又重新扬帆前行。如今的中俄之间,有上海合作组织的联手,也有石油管线走向的角力,终于回归正常的国家关系。《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作为那个时代的记忆,又重新唱起。
北京展览馆,是凝固的建筑乐章,记录了一段历史。虽然已经翻过,但仍留下很多。http://181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2/3/16/23/12603886529g215.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