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钢筋历险记
(散文)

(网络图片
谢谢原作者)
提起盖房拉钢筋的事儿,我至今铭刻在心,什么时候都难以忘记。
事情发生在1993年夏。当时,麦收刚刚结束,场里堆满了大垛小摞的麦子,还没有打好,家属院里就红红火火地掀起了盖房热潮。说句心里话,那时盖房是被迫而盖的,因为人家盖了,你以后再盖就无法进料了。
众所周知,盖房可不是件小事儿,容易的事儿,必须得有钱,可是,我盖房没有资金。那时,我和老伴两个人每月的工资收入,满打满算也就是几百块钱,加上两个孩子上学读书,经济状况十分紧张。
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地基打好以后,家里就没有钱了。其它盖房料用钱不说,仅六个大窗户、四个小窗户、还有几个门头窗上的钢筋,就买不起。而且,当时的钢筋价格贵得惊人,六个圆的钢筋达到四千多一吨,物价高得让人难以承受。但是,房子不盖又不行,无奈只好投亲靠友。木料是舅老表支援的,瓦是妹妹给买的。门窗所需钢筋怎么办?这时我想起了在三百多里以外的省城搞建筑的一个远门侄子,于是,我就搭车直奔省城而去,找他求情帮忙解决。
到了省城以后,我向侄子说明了来意,还不错,侄子听后很乐意帮忙。不过钢筋都在工地上,如何把钢筋从工地上弄出来,却成了一大难题。
无巧不成书,正在这时,我又想起了在工作交往中结识的一位好朋友,他是一位在省直机关给领导开小车的司机,不如给他打个电话让他开车过来,用朋友的小车拉出去不就是了。
我与这位朋友的关系非同一般,他跟领导每次下到县里来,啥时碰到一起喝酒,不喝个酩酊大醉岂肯罢休。我给他打过去电话以后,说明了情况,他二话没说欣然同意,就把刚刚买回来的皇冠轿车开过来了。
我的侄子说,工地上的材料管理得严,截钢筋必须得等到夜里十一点以后。我们一起吃过晚饭,喝了几杯小酒,聚集在一块聊天,云天雾地,胡喷八扯,谈东论西,但等着夜幕降临,人们休息之后,好去弄钢筋。
大概到了晚上十点多钟,我那位好友司机开着皇冠车拉着我们进入了工地。我的侄子是个工程师,多面手,尤其是在玩钢筋上有一套。他打开了电锯,抽出一根几米长的钢筋,量好尺寸,往电锯里一放,“吱啦啦”随着弧光闪烁,一根根钢筋截好了。一个多小时许,几个窗户的钢筋全部截好了,十几根钢筋捆在一起,足有七八梱子,迅速装进了皇冠轿车,把轿车压得耷拉着尾巴。
我向侄子打了个招呼,不敢怠慢,便匆匆离开现场,向省城汽车东站驶去。
我和司机开车来到了汽车东站,候车厅里的挂钟,时针已指向深夜十二点。
司机帮我把钢筋从车上卸下来,搬进了候车厅还没有离去,此时,达外边走过来一个人,此人不是别人,而是站上的管理人员。他看到我们拉过来这些钢筋,极其关心地问我们:钢筋是从哪里拉过来的,运往哪里去?我便一一向他作了详细介绍。他听后非常严肃地对我们说:钢筋不能往东边运,这属于物资倒流!国家查得严,夜间叫他们查住喽,一律没收!我劝你们还是赶快把钢筋拉走吧!
我听那人一说钢筋属于物资倒流,查住还要没收,不禁大吃一惊。心想:这回儿坏啦,费了那么大的劲儿,好不容易才搞到了这几个窗户上的钢筋,若要叫他们没收喽,那不是落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吗!再说啦,黑家半夜里,钢筋你叫我放到哪里去啊?
司机看透了我的心思,对我说:伙计,我看这样办吧,咱先把钢筋拉到我的单位去,你在办公室里暂且住下,等到天明以后,你拦个三轮车,想办法直接装到长途汽车上去!
事已至此,我还有什么办法,也只好按照司机说的去办了。
我和司机又急忙把钢筋重新装上了轿车,拉到了单位,卸下来盖好。当天夜里,我就卷曲在单位办公室的沙发上。外边下起了蒙蒙细雨,我听着“呼啦啦”雨声,久久难以入睡,迷迷糊糊迁就了一夜。
天一刚亮,雨停了。我揉了揉疲倦的眼睛,慌慌张张地来到大街上拦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搞定了价钱,把钢筋装上了三轮车,把三轮车压得吱吱歪歪的响。可是,车夫蹬起三轮车行走如飞,直奔东站而去。
常言说,走路的撵不上挑挑的,挑挑的撵不上推车的。不大一会儿,眼看着那三轮车夫撇下我足有好几百米远。
省会城市,高楼林立,道路纵横,四通八达,而且,那人又撇我很远,心想:假如那三轮车夫心有不测,拐弯抹角,把我的钢筋给拐走喽,我上哪儿去找他?!想到此,我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飞奔直追,穷追不舍,累得我大汗淋漓,气喘呼呼,目光一直盯着那辆遥遥在先的三轮车。就这样,一直追到了汽车东站。
到了东站,发往县里的长途汽车已经快到点了。我把钢筋直接装到了汽车上,至此,我那颗悬着的砰砰直跳的心,才算平静了下来。
下午一时许,汽车颠颠颇颇地抵达县里汽车站。我下车给老伴打了个电话,让她找来一辆三轮车,终于把钢筋拉回了家里。虽说这次弄钢筋历尽艰辛,几经磨难,但是,盖房门窗上的钢筋料总算是备齐了。
往事如烟。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但是,如今回想起那次拉钢筋的事儿,我的心里仍然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忐忑不安,久久难以平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