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记
(散文)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贫穷得可怜,为生活所迫,俺村不少家庭兴起了养蚕热。我便是其中的一个。
啥钱都不是好赚的,养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当时,虽说蚕种便宜,一盒蚕种只需要三、五块钱,但是特别紧俏不好买。尤其是在那个一切商品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吃粮靠粮票,穿衣靠布票,吃糖靠糖票,甚至买盒火柴也要靠关系,想轻而易举地搞到蚕种谈何容易!于是,购买蚕种让不少人作了难,到处是托熟人,投亲靠友找门子,才能买到蚕种。可是,有一条不像现在,啥事儿离开了钱办不成,那时再难办的事儿,求人办事不兴请客送礼,该办的事儿照样办。
我有个姑老表,比我大,喊他表哥,幸好他当时在县里百货公司工作,距我们这里有七十余里,为了能搞到蚕种,我不怕路途遥远,天不明,就骑着自行车去县里找他。他也不直接经管蚕种,也得去央求别人,不管怎么说,表哥还是帮了我大忙,每次找他买蚕种,一盒有好,两盒也罢,总算是买到了。
有了蚕种,就开始孵化幼蚕。孵化幼蚕不难,把蚕卵用纱布包好,放进箱子里,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不几天时间,蚕卵就慢慢地由白色变黑色了,继而幼蚕就破壳而出,而且很快就出齐了。
蚕就吃两种植物叶子,一是蓖麻叶,二是椿树叶,以蓖麻叶为主。蚕的食性好,刚刚出壳以后,把它放在筐子里或锅拍上,把蓖麻叶子砌碎喂它就行了,因为蚕小,所以吃得也不多,不久就长成幼蚕了。此后,幼蚕每隔三、四天就蜕一层皮,这叫着一令;再蜕一层皮,叫做二令;最后蜕一层皮,叫做三令。蚕的一生总共需要蜕上三次皮。蚕过了一令之后,大了,就在屋子里支起了几顶大箔(高粱杆织成),把蚕放在箔上,此时,吃蓖麻叶子就多了,撒上一层叶子,你听,蚕吃得“哧啦哧啦”响,用不了多久,叶子就吃得个精光,一天就得几十斤一大包!
可是,村里那么多的养蚕户,上哪里弄到那么多的蓖麻叶子?当时是生产队,蓖麻一般都种植在村头前,道路旁,河堤边,田埂上,尽管蓖麻不少,但是,需求量大,而且蓖麻生产队有人看护,掐蓖麻叶子都是在夜里偷偷摸摸地进行,甚至要跑上十几里地以外去掐叶子,说句难听的话儿,心里就像做贼一样惊慌不安。
有一次早晨去外村掐蓖麻叶子,刚刚掐了一袋叶子,看护的人来了,还没有来得及逃跑就被逮住了,跟那人好说歹说,不行,最后单子还是被人家扣下了,事后托人去要也没有要回来。但是,为了养蚕,为了生计,没有办法,再大的难也得去作,再多的苦也得去吃。实在找不到蓖麻叶子了,那就只好喂椿树叶了,不过,蚕吃椿叶没有蓖麻叶吃得很,吃得多,长得快,也许会影响以后产茧的重量和质量,少卖钱!
在喂蚕过程中有两个天敌值得特别关注,蚕小的时候,一是得防备鸡,假若让鸡钻进了屋里去,那可就摊上大事啦,一会儿一盒蚕就被叨光了。蚕过了一令,特别得防备老鼠,也许那时没有东西吃,老鼠拉蚕吃很厉害,有时注意不好,门没有关严,老鼠钻进了屋里,一箔蚕竟被拉去了许多,甚至辛辛苦苦养的蚕就会遭到前功尽弃。
麦熟一晌,蚕老一时。此话不无道理。蚕养到了三令的时候,已经长大了,也不再蜕皮了,喂不了几天蚕就该老了。今天正猛吃着叶子嘞,明天说不吃就不吃了;上午还在吃着叶子嘞,下午就变老了。蚕老了以后,色泽非常好看,原来吃得一肚子绿盈盈的叶子,被排泄得干干净净,浑身变得透明发亮的。这时,蚕就到处往外爬行,寻找吐丝结茧的地方。
其实,一切人们早已给蚕准备好了,等不到它快要老的时候,就在箔上支起了麦桔停子或高粱叶子,老一个蚕捡一个蚕,把它放到上面去。这样,大概过了一两天时间,蚕就吐完了丝,结成了茧,把自己的身体紧紧地包在了茧里面。再过上几天时间,蚕就慢慢地变成了蛹子,这时,人们就可以把茧摘下来,拿到供销社卖钱了。有时候,人们不等到蚕变成了蛹,就把茧用剪子剪开,把蚕磕出来,蚕变得很小,这时想吃蚕的话儿,过油一炸,撒上盐,味道非常好吃。茧的价格要比带着蛹去卖,自然贵得多!记得当时一盒蚕,卖了茧之后,能赚上二十多块钱。如今看起来二十多块钱不算个啥,但在那个时候已经是不小的收入了,能救济生活许多困难。有这么大的好处,你说谁家不养蚕?!
那时的养蚕,就好像如今人们养鸡喂猪一样,搭着茬子养。不等到这一盒蚕老了,那一盒蚕又出来了,一年都养好几茬。虽说吃了许多苦,但苦中有乐,起码为填饱肚子少挨饿,起了不小的作用。
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起来当年养蚕的事儿,我至今难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