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伺候老人说起(杂谈)

(2015-02-03 10:08:23)
标签:

(原创)

杂谈

                                   从伺候老人说起

                                        (杂谈)

人生,人老,死亡。这是客观规律,谁也逃脱不过去。

生儿育女防备老。这是多年来的一句老俗话,但,在现实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如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因此,古往今来,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的乡村农民,一直墨守着“多子多福”这条清规戒律。

孝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世界上也是闻名著称,受人尊崇起敬。

中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仁孝的感人故事,至今令人赞不绝口,拜为学习楷模。

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母病三载,刘恒终日守候,白天不舍得合眼,就连夜间睡觉也不脱去衣服,熬制的汤药自己先尝罢,再让母亲用之。

晋朝的王祥,从小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经常在其父面前说王祥的坏话,父亲因此不疼爱他。继母隆冬时节想吃鲤鱼,但天寒冰冻,无法捕捉,王祥就赤身卧于冰上,终把冰暖化,突然从水里跃出两尾鲤鱼,王祥随拿着鲤鱼回家供奉继母。 有诗为证: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三国时期的孟宗,年少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只有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母亲感到身体不适,经过求医问药得知,要想医治好母亲的病,必须喝新鲜的竹笋汤。当时,寒冬正值,哪里有鲜笋做汤?小孟宗痛心不已,希望母亲的身体赶快康复,在一筹莫展之下,便独自一人跑到竹林,扶着竹子放声痛哭。身边的竹子终于被他的哭声打动了,瞬间就从地上长出了许多的嫩笋。小孟宗看到这么多嫩笋心喜不尽,随摘取了竹笋回到了家里,为母亲熬制笋汤。母亲喝了鲜笋汤后,果然病情大有好转。

这样的动人故事层出不穷,感天撼地,催人泪下,成为千古绝唱,世代流芳!

如今,弘扬孝道者也不乏其人。远者不说,就拿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也感人至深。老孙就是一个学习的典范。他多年从事基层工作。那个时候农村穷,冬天家里连个煤火都用不上。母亲常年卧床不起,冬天日子更难熬。白天老孙在公社忙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里,他怕老母亲夜里冷,冻脚,就睡到母亲的脚头里给母亲暖脚,一直暖了十多个冬天,至到母亲去世。

李女士从事服装生意。几年前她父亲患了半身不遂,行走不便。她也没有当过医生,但,为了缓解父亲的病情,她从网上学会了一套按摩技术,坚持每天早晚一天两次给父亲按,从头到脚,浑身上下,就是刮风下雨天也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按摩下来,父亲能走路了,几乎变成了一个正常人。

-------

然而,现实生活也不尽然。请看看下面几则例子吧:老朱是一九三八年参加工作的离休老干部,退下来以后享受地专级待遇,前些年病故了。在他病危时,他的一个亲生儿子,还是一位堂堂的国家干部,不顾同事好言劝告,直到父亲去世也没有去看上一眼。既使这个儿子与父亲有些矛盾,不管父亲做得有什么不好或过节,作为子女都不能如此对待老人。多少年过去了,提起这件事儿,至今仍会遭到大家的唾弃。

我有一个同事姓任,弟兄好几个,且都有工作,小家庭过得一家比一家好。可是,他们的老娘年纪大了,弟兄几个商定,一替几天轮流伺候老人。开始的时候,还好,轮着谁,都把老人接到家里去。但是,好景不长,不久情况就发生变化了,不在家里伺候老人了,竟把老娘送进了敬老院。送进敬老院这也无可厚非,忙呗。但,不是因为这,据说原因是嫌弃老人在家里住着脏,麻烦,不方便,才送去的。

再说邻居老晏吧,老晏老两口孩子不少,子女一大片。可是,孩子多了并不多福。两口子老了,生活不能自理了,虽说有的孩子不在老人身边,情愿拿钱也不愿养活老人。我想,就是在外地工作,也不是不伺候老人的正当理由,难道尽孝是拿几个钱能够弥补的吗!

------

孝敬老人,赡养老人这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以先人为镜,做一个尊老、爱老、敬老、助老、孝老的人,乌鸦还知反哺意,难道我们还不应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吗!

百善孝为先。天下之人谁不老?为人,一定要做到把老人养老送终,伺候到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蚊虫(诗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