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散文)
家乡的附近,有一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形成的老林场,树林面积很大很大,以杨树居多,遮天蔽日。
每年夏季来临,晚上,许许多多的蝉的幼虫(爬蚱),就会从地下偷偷地钻出来,而后,再小心翼翼地爬到树上去。经过一夜的脱骨换胎,爬蚱就脱去了一层外壳,变成了蝉。第二天,太阳出来,在阳光的普照下,蝉的翅膀很快就变硬了,这时,它不但会展翅高飞了,而且,还会发出“知了,知了,知了”的宏亮叫声了。
那个时候,树上的蝉很多,几乎每棵树上都有,有的一棵树上都有几十个,爬得密密麻麻的。
你千万可别小看蝉儿,虽说个头小,但,劲儿挺大。倘若一只蝉唱起歌来,其它蝉个个都争先恐后地跟着一起唱起来,不知疲倦,声音很响很亮很刺耳。在老远老远的地方,就能听到林场里传来的蝉鸣声。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蝉,更喜欢听蝉儿鸣唱。
于是,那个老林场,自然就成了我儿时的幸福乐园。它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和无限的遐想。
那个时候,农村生活苦,没有通电,家家户户更谈不上使用空调和电扇。热了,人们唯一的去处,就是拿着蓆子到林场里去乘凉避暑,去听蝉鸣。
这给我的印象很深很深。
后来,我参加工作后,离开了故土,离开了那个思念向往的老林场。从此,再也听不到蝉儿的叫声了。
时光荏苒。一晃,五十年过去了,叶落归根,我又回到了我期盼已久的家乡的那片热土。幸巧的是,当年的那个老林场依然存在,且,树木长得参天喜人,郁郁葱葱。可是,令我不解的是,时值盛夏,为什么听不到当年蝉儿震耳欲聋的叫声了呢?
我一打听,方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其中的缘由。
听家乡人说,不知从何时起,爬蚱早已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佳淆。每年到了爬蚱出来的时节,吃过晚饭,许多人都拿着电灯跑到林场里去摸爬蚱。前几年,一只爬蚱只能卖上两角钱,如今,一只爬蚱可以卖到四、五毛,一晚上能弄好几十块钱。所以,天幕降临以后,不少小伙子都去摸爬蚱,一摸就是大半夜,一个人一晚上就能摸上二、三百个爬蚱,这么年复一年以来,蝉就越来越少了。
听了乡亲们的这番话儿,我不禁愕然起来。
蝉是害虫,是益虫,暂且不论。
我以为,蝉儿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歌唱家”,能给人们演凑出悦耳动听的乐曲,带来无限美的享受和快乐!
我难忘家乡的老林场,更难忘蝉那“知了,知了,知了”不停的感人肺腑的啼鸣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