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
年
(杂 谈)
说着说着,春节又快来到了。
过春节,给我留下美好难忘的深刻印象之一,那就是拜年了。
我的家乡有个习惯,大年初一这一天,一般是不走亲戚的。初一一早,作为晚辈人要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家里去拜年祝福。
到了初二,便开始走亲串友了。路上拉架车的,骑洋车的,挑担的,徒步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亲戚多的,就要走到正月十几还走不完。俺家的亲戚多,但,舅家,姑家,姨家是必定要去走亲戚拜年的。那个时候,我才十几岁,走亲戚一般是我的事儿。那一年春节,我去姑家走亲戚,出门时,母亲再三安插:到了以后,千万别忘了给恁姑磕头拜年。
母亲的话儿,我牢牢记在了心里。
去了以后,篮子放下不久,我就说:“姑,我给恁拜年啦!”说着,就往地下跪。姑见状,慌忙去拉我,说:“小,别磕头啦,别磕头啦,说说就算了!”我从地上爬起来,用手掸掉裤子上的尘土,这时,姑不慌不忙地从衣兜里掏出来压岁钱给我。当时,穷啊,压岁钱自然给得不多,一般都是给上两角钱。压岁钱虽说少,但,当时的物价也便宜,鸡蛋三四分钱一个,烧饼一个才五六分钱。
就这样,直至把亲戚一家一家地走完。
春节亲戚拜年完了,我能得到三四块钱的磕头回报。妈对我说:“小,你的压岁钱别乱花儿,留着开学喽交学费!”
“嗯!”我说。
我记得非常清楚,年年的压岁钱从来没有敢花过,也舍不得吃花。
后来,我读到初中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了,春节仍然去到舅家,姑家,姨家拜年,但,他们都不给我压岁钱了,就是给,我也不会再要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过春节给老年人拜年也与过去不同了。说句实在话儿,一般的年轻人给老年人拜年,真正跪地磕头者并不多。压岁钱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差异,过去走一家亲戚老人家只给一两毛钱,如今,别说是两角钱,就是一百个两角钱也拿不出手了,最少也得给上一百元、二百元。
我的唯一外孙女,刚刚会走路,叫姥爷,逢年来我家,我在春节前就给她换好了成梱不打折的新票子,最少给她一千元,甚至两千元压岁钱。
回首往事,弹指一挥间。几十年一眨眼过去了,拜年早已成为过去。如今,我也由过去给长辈拜年,到了晚辈给我拜年的年龄。可是,每当我回想起当年春节拜年的事儿,仍使我充满着幸福的暖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