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辉:浅析一些日常语句的逻辑错误(11汉语言2011221102110043)
(2013-12-18 15:06:31)
标签:
词汇逻辑歧义语义教育 |
分类: (2)词汇/语义 |
一般情况下,我们说话都要经过大脑的思考,但是有些语句还是有歧义,如果我们对一些语句咬文嚼字的话,就会发现其中的逻辑错误。
(一)概念不明
凌乐水今年22岁,是应届毕业生。
按我们国家的学制,“应届毕业生”可分为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大学的以及研究生的共五类。那么凌乐水同学应是哪类应届毕业生呢?一个本来应该加以限制的概念,作者却没有加以限制,造成了概念不明确。
(二)外延过宽
青年人,特别是女同志很想知道自己的体型。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衡量体型的公式。
这段话是想把“青年人”中的一部分(即女同志)加以强调,但却用了“女同志”这个与“青年人”是交叉关系的概念,这两个概念之间是没有从属关系的,二者之间即不能限制,也不能概括。
(三)偷换概念
老师在讲课,一学生戴着耳塞听音乐。老师说:“好好听课!”看了戴耳塞的学生一眼,戴耳塞的学生答道:“我一直在听。”
老师说的“听”是听课的“听”。戴耳塞的学生说的“听”是听音乐的“听”。该生善于应变,偷换概念,违反了语言学上的同一律。
辛老师在口沫飞溅地讲课,而朱同学在呼呼大睡,辛老师有感而发,“特困生啊!”
“特困”从“能指”上讲有两层意义,所以它可以被辛老师用来调侃上课睡觉的学生。
(四)转移议题
青年人应有远大的理想,因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也就是说,什么样的青年最理想?体魄健全,思想进步才是最理想的青年。
在这次议论中,议题本是“青年人引诱远大理想”,但说话者又转而去大谈“什么样的青年最理想”,转移了议题,这明显违反了同一律,这种所谓的语言技巧往往被政客或传销头目用来忽悠听众。
(六)判断歧义
文院运动员抓住体院轻视文院队中距离投篮不准的毛病,运用个别球员在外试射,实行内外结合等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文院运动员“抓住”体院方面的“毛病”;一是文院运动员“抓住”体院轻视“文院队中距离投篮不准的毛病”,显然这是指文院队方面的“毛病”。因此这是一个包含歧义的判断。
以上就是我对一些日常语句逻辑错误的分析。